這年中秋過後,朝臣們發現,新帝的行事風格改變了不少。
皇帝不再帶著皇后上朝,這讓大家都鬆了一口氣,私下裡議論道,新帝雖然偶爾也有年少莽撞的地方,但還是聽得進去勸諫的。
但是,很快他們就發現,新帝又弄出了新的么蛾子。
陳祐琮開始迷戀上了船舶和航海。
炎黃子孫是在黃土地上生長起來的民族,對土地有著深深的敬畏和眷戀,並不崇尚冒險,不推重對遠方和未知的探索。對於一輩子在土地中討食的人來說,大海太過神秘莫測,還是敬而遠之的好。
儘管整體趨向如此,也並不是沒有出現過特例,比如成祖。
成祖在位時期,曾七次遣三寶太監下西洋,走到過爪哇、蘇門答臘、天方和古裡等國家,帶回來珍寶無數,同時也讓沿途這些地方記住了大炎的名字。
但三寶太監的遠航探險,在他過世之後,卻沒能延續下去。
成祖雖然不是開國之君,卻是在馬背上得的天下,有著勃勃的野心和旺盛的精力。三寶太監生於雲南,受的也不是儒家文化的教育,從小就嚮往遠方和大海。所以在這對君臣的聯手推動之下,才出現了七下西洋的壯舉。
在成祖和三寶太監都還健在的時候,朝中的文官就已經紛紛上疏勸諫成祖停止這勞民傷財的航海了。認為這種行為除了空耗資材,對大炎毫無益處。
雖然三寶太監辯駁說:“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於海,危險亦來自於海。……一旦他國之君奪得南洋,華夏危矣。我國船隊戰無不勝,可用之擴大經商,制伏異域,使其不敢覬覦南洋也。”
但是大多數文官卻認為,土地才是大炎的根本,若怕他國從海上來犯,那就實行海禁,制止外國人前來登陸,也不許民眾私自出海貿易就是。至於禁止海貿帶來的損失——大炎土地廣袤,還怕這點損失嗎?
成祖在位期間,力排眾議,將彈劾三寶太監的奏摺都壓了下去。
而在成祖駕崩,仁宗繼位以後,彈劾三寶太監好大喜功,勞民傷財的奏摺如雪片一般飛來。三寶太監在重重壓力之下開始了第七次遠航,卻在中途離世。
三寶太監離世之後,大炎朝廷再沒有派出過遠下西洋的船隊,而三寶太監七下西洋的航海日誌也沒有得到很好的儲存,遺失了許多。大炎的造船工藝,也因為航海事業的中斷而停滯不前。
現在,距三寶太監離世已經又過了一個甲子,陳祐琮卻開始命人極力搜尋三寶太監的航海日誌和造船圖。拿到手之後,隨即開始廢寢忘食地閱讀。
在張惟昭給他描述的那個世界裡,越早開啟眼界,將目光投注到更遙遠疆域的國家越是強大。對陌生大陸的探索,能夠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益,比如那些更容易種植,有更高產量的農作物,張惟昭把它們叫做番薯和土豆,以及能擠出濃稠汁液,用來做成多種用具的植物,據說名字是橡膠樹。
這些東西所在的大陸,比三寶太監的船隊所航行的最遠距離還要多兩到三倍。這是很冒險的舉動,但一旦冒險成功,卻會給大炎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
皇帝的這一舉動,立馬引起了各方人士的注意。難道今上也要效法成祖,重組船隊開始遠航嗎?現在北方有韃靼和瓦剌虎視眈眈,南方時不時有洪澇災害。在這個時候如果再籌措大筆金銀用於造船航海,會給財政帶來不小的壓力。
出於這種擔憂,有些官員,尤其是肩負勸諫皇帝重任的御史言官,已經開始上疏對皇帝進行勸止了,認為皇帝應該把心收攏在重視農桑,治理水患上,這才是國家社稷的根本。
沒有想到一向善於察納雅言的皇帝這一次卻對這些勸止的聲音置之不理,不但召集了更多造船的工匠討論遠航海船的製造,還同時開始著手策劃在東南沿海幾個不同的商埠建立官辦船廠。
皇帝所做的出格的事情不止這一條。
距離皇帝大婚已經半年過去了,後宮現在還只有皇后一人。於太后和陳氏宗族耆老都在催促皇帝納妃。皇帝不愛女色是好事,但納妃事關綿延宗嗣的大事,不可輕忽。
三催四請之下,皇帝終於下詔開始物色人選,但物色來的人不是充實自己的後宮,而是配給皇后當宮女和女官。
大炎後宮,宮女品級原有定例,宮女分屬於六局二十四司。六局的最高統領分別是: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官階為正五品。這是宮女之中的最高品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