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皇宮裡隨便出手都是藝術品嗎?張惟昭開心地把金梅花收了起來。
其實人的反應是可以透過一定的方式訓練的。因為張惟昭的堅持,太子已經把每次付給張惟昭診金當做理所應當的樣子了。
而宮裡其他的人,自然也紛紛仿效,私下裡,如果有哪個宮女、宦官有個頭痛腦熱找張惟昭問診,也會奉上診金。
當然不一定是很貴重的東西,有時候甚至只是一方手帕,或者是一個荷包。
張惟昭的主要目的不是斂財,而是維護自己的立場。
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在這個等級森嚴的宮廷裡,很多人都是要靠討好、表忠心,來祈求上位者的寵幸和信任的。也有人真的會因為主子的垂青而願意捨生忘死、肝腦塗地。
相比之下,張惟昭的簡單的要求——請用報酬來換取我的服務,就顯得很有些不合時宜。
比如像太后宮裡的主事宮女牡丹,就很看不慣張惟昭的作為。
一轉眼,六月已過,馬上該過七夕了。
七月初六這天,宮人們就開始裝飾佈置宮室,多寶閣上的器物換了新品,牆角也擺上了茉莉、梔子等開得正好的花卉。
再有就是開始收拾明天要穿的衣裳,打點好準備佩戴的首飾,籌劃好要畫的妝容。
七夕節又名女兒節,劉太后雖然早就芳華不在,但卻很喜歡看宮中的這些小兒女們笑鬧開心,因此要好好佈置準備。
明日正午,仁和公主和德清公主要到太后宮中浮針乞巧,皇帝也會帶著妃嬪到長樂宮來與太后及小公主們同樂。之後是宮宴,下午散了各自回宮休息。晚上妃嬪們在自己宮中拜銀河擺果酒。
所謂浮針,就是在正午的時候,取一個大碗放在大太陽下面,碗裡注滿清水,直到水面與碗沿齊平,這時候,水面就會微微向外凸起,形成一個曲面。
每個女孩子都拿一個最細的繡花針投入水中,繡花針不會沉底,會浮在水面上。陽關照射下來,繡花針會在碗底投下一個影子。
如果誰的繡花針投出的影子是纖細靈巧的樣子,比如說像燕子,像花枝,或者像剪刀,就預示這女孩子的手會越來越靈巧。相反,若是影子看起來很粗苯,像棒槌、蠟燭或者茄子,就預示著針的主人手也會比較笨拙。
下午,劉太后歇完午覺,讓身邊的大宮女牡丹拿了一本時新的話本讀給她聽。牡丹讀的是《江都市孝婦屠身》,講的是一個婦人和她的丈夫因為要維持家計,不得已離開婆母到千里之外的另一個城市經商。誰知所在的地方起了兵亂,物資奇缺到了許多人家會把家中婦孺賣給屠戶,換了錢買糧食。
這個婦人本和丈夫夫妻和睦,兩個人若齊心協力也能熬過難關。但是夫妻兩個還惦記著留在家中的母親,他們若是久困在這裡,家中的老母親獨自難以支撐。
婦人心一橫,把自己賣給了屠戶,換了四貫錢,讓丈夫拿著回家侍奉老母。自己則在屠案上被肢解賣給人食用。
她的孝道感動了神明,賜給了她婆婆和丈夫良田和金銀,婆婆得以安享晚年。
這是今年城裡最時興的話本,劉太后聽完了卻很是不以為然,道:“雖說這孝婦確實有一片誠摯孝心,可是她的丈夫也太窩囊了些。一個男人自己撐不起來,反倒讓婦人家去殺身成仁。”
牡丹連忙稱是:“太后評點的是。若是這男子能撐起來,帶著自家娘子就算吃糠咽菜也可以跋涉歸家。哪裡至於要娘子去受這慘烈之苦。”
芍藥也在旁邊附和道:“太后的點評比外頭那些酸書生強多了。要不太后也出一個懿評本?”
劉太后笑道:“我才不去摻和那些文人的事兒。自家關起門來說笑罷了。”
這邊牡丹和芍藥正奉承著劉太后說笑,外邊廊上也傳來了笑語聲。
因為劉太后愛熱鬧,不喜歡宮裡整天死氣沉沉的,因此並不禁止宮人說笑。
“這是誰在外邊笑得那麼開心?”劉太后好奇道。
“奴婢去瞧瞧。”牡丹領命而去。
不一會兒,牡丹帶著三個宮女陸續進來,分別是香玉、水仙和綠蘿。三人進來,忙向太后行禮。
太后道:“罷了。有什麼高興的事兒啊?笑成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