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羅浩羅教授弄出來的翻身機器人的確有用!
而且剛剛全程平穩,沒有出現意外,甚至連宋主任這樣的外行都能感知到這臺機器人還有極大的冗餘可以應對意外情況的發生。
“那試試患者?”宋主任問道,躍躍欲試。
“就您給我影像資料的那個。”羅浩道,“因為重症監護室的患者長期臥床,使用翻身機器人之前最好還是做檢查,這都是資料,以免出現意外。”
宋主任嫌棄羅浩有些囉嗦。
年紀輕輕的,怎麼一股子爹味兒。
動不動就開始說教,嘮叨,囉嗦!
自己還用他教?剛剛翻身機器人的動作看起來標準規範,跟教科書裡寫的一樣。
無論是護士還是護工,想要做到這一點,都需要至少半年的培訓。
而且還得態度端正,並且無時無刻都要精力充沛,最主要還得膀大腰圓。護士一般都是女性,先天力量受限,想要膀大腰圓也不容易。
很明顯,人類是極難做到這一點的。
而機器除了要充電之外,完全碾壓人類。
宋主任已經忍不住想要在患者身上試一試。
輸入指令,兩臺翻身機器人來到一箇中年患者身邊。
他是車禍導致的外傷,很重,但已經要好了。
因為多處骨折,身上很多部位都打著厚厚的石膏,所以需要翻身。
這個患者也是宋主任精心挑選出來的。
年紀不大,沒有骨質疏鬆的擔憂,而且已經快好了,抗造。最關鍵的是這位患者的醫從性極好,一直在感激icu醫生護士對他的救命之恩。
“宋主任。”患者見一堆醫生、護士走向自己,有些害怕。
在重症監護室住了一個多月,他已經明白了一些規則。
除了早晨查房之外,在自己身邊的醫生越少越好,態度越不耐煩越好。
自己最開始的時候每天昏昏沉沉的,每次睜開眼睛,都能看見醫生護士面無表情的臉上露出笑臉。
他們不是欣喜,而是想給正處於危險期的自己一個笑容,這是很職業的一種做法。
當病情漸漸好了,笑容也沒了。
這只是其一,最開始的時候,患者還記得每天床邊都有好多醫生圍著,年齡大小不一,但很多醫生一看就是專家。
還是現在好,沒事的話就沒人搭理自己,雖然有些無奈,但又不是去商k找樂子。
忽然看見一堆醫生表情嚴肅的奔著自己走來,患者也有點懵。
自己病情惡化了?!
沒聽說啊,那怎麼來了這麼多人。
“沒事,新來了倆護工,我看看他們翻身的水平。”宋主任板著臉說道。
她在患者、患者家屬、醫生護士面前不苟言笑,始終都板著臉。
“籲~~~”患者鬆了口氣。
翻身機器人走到患者病床左右,羅浩下達指令。
患者臥床的時間有點長,左側耳廓都能看見發紅,是明顯長期一個體位被壓出來的。
不過還沒形成褥瘡,應該得益於重症監護室的術後護理。
醫大一院的技術力量還是很強的,羅浩心裡想到。
翻身機器人開始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