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接著,造化峰上劍氣沖霄,氣機匯四方旗幡,激發無數靈光,隔空傳訊,但凡有軒中職司在身、或在聚仙橋上留名的劍修,都有分派。
這是論劍軒最高等級的徵召令。
其實,在七祭五柱體系架設,靈變法則鳩佔鵲巢之前,徵召令已經發過一回,相關的修士都已經各居其位。
即使此後大多數人受了靈綱劍圖和葉半山的影響,情緒紛亂,但長年慣受軒中嚴令,紀律已成,少有人擅自脫崗。
不過數息時間,靈綱山及其周邊,已經有四個劍陣運化開來,隨即統馭合流,形成圍繞靈綱群峰而建的巨大劍陣的一部分。
劍氣轟鳴,群山瑟瑟,威勢一時無兩。
此次劍陣運化,是聚仙橋架向洗玉湖之後的第一次,也是“靈變法則”覆蓋這方天地之後的第一次,感覺分外不同。
絕大部分修士身在劍陣之中,對天地法則體系缺乏直觀認識,感應本身也隔了一層,難辨微妙之處,可是,和他們相關環節的詳實變化,卻是清晰地映現出來。
氣機外放時,有那麼一種“水到渠成”式的暢快感覺。
像是從高山瀑布中飛落,在近乎失速的狀態中,之前受劍陣約束的種種,包括情緒、靈感等,都盡情地釋放出來。
此時,對天地法則體系有比較清晰認識的修士可以看到,靈綱山劍陣中,劍意靈光匯而成流,透過“靈變法則”的天人作用,使靈昧之力,由造化而出,錚然化劍。
劍器從虛無中來,懸在造化峰頂。初時光彩迷離,虛而不實,但隨著靈綱山周邊萬千劍修“倚天萬里須長劍”的歌聲往復不絕,漸漸靜澈。
“看,劍修們要做的,不過就是輸送初始資源罷了,如果連這個也做不到,你們也沒有什麼意義可講!”
李伯才對彭索勾勾手指:“現在就讓你看看,我們在做什麼!”
說話間,靈綱山、造化峰上的“劍器”,彷彿是持在一隻無形的手掌中,平抬而起,劍光北指。
此時人人都以為,劍光發動在即。
哪知,劍吟低鳴聲中,實是引而不發,劍尖劃了道平滑的弧線,略錯開角度。
在真界廣度之下,再小的角度,到最後都有相當的距離。
而且,這個方向也讓人很敏感。
劍尖偏向西北,那兒正是剛剛似有若無的劍意拔起之處——曾經的劍園所在。
靈綱山內外,一時靜寂。
下一刻,有沖霄劍氣,起於東南;靈綱遺韻,應於西北,二者呼應,剎那間有灼然劍痕,斜貫一界,轉眼間,竟似將真界劃分兩半。
當然,劍光劃界,更多還是給人的感覺,不可能當真將偌大的虛空世界切成兩半,可在層疊分佈的玄門體系天域之間,筆直一線貫穿,其力其意,都絕不遜於前面參羅利那展現的威能。
很多人都注意到,劍光穿過的線路和角度很刁鑽,正好穿過中天區域的雲中山地界,以及此時無量虛空神主所在的九宮魔域“深淵”之間。
並非故意如此,其實當年劍修西征之時,走的就是這個路線。
遙想當年,劍光遮天蔽日,匯聚成流,自真界中部穿過,毫無疑問是對八景宮、洗玉盟這樣的龐然大物的警示,以穩定後方。
然而,西征之後兩萬載,八千劍修,終未回還。
此時靈綱山方面,將這一條敏感線路重塑出來,是昭顯?諷刺?還是悼念?
現在這都不是重點,重點在於:
有共鳴起!
這份有著複雜內涵的劍光,竟然和劍園之處,依然留存的絲縷劍意共鳴——雖然看起來並不是靈綱劍圖上所昭示的三十二劍仙凌雲高絕的那一種,可總還是共鳴的。
不但如此,靈綱山上嗡然劍嘯,又一道虛無劍光掃蕩,縱貫南北,與北天靈綱劍圖投影相接,也與葉半山縱橫披靡的劍意相接,竟又在同樣的層面,殷殷共鳴。
正因為有這樣的共鳴,使得之前北天靈綱劍圖與劍園的共鳴也加入進來。
這一道共鳴所處的層面,與由靈綱山發端的兩道不太相同,可三者之間,一定是有某種本質聯絡的,以至於三者的共鳴層面都出現了偏轉,卻愈發地諧和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