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高麗女子理應是贏夫的嬪妃這點倒是沒錯的,訊息一傳到京城就核實過了,這本是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事情。
句高麗與新羅,百濟三國,自唐稱臣,盛唐時期所謂萬國來朝絕不是空談,突厥人也好,新羅人也罷,句高麗也好,百濟東瀛也好,總之周邊國家,無唐王親冊不得為王。
什麼意思?甭管哪個國家,誰當國王你們說了不算,今天是你李老三,可以,只要有大唐的承認。明天你王老八殺了李老三要當皇上?可以,但是必須派人來大唐獻上貢禮祈求冊封。
唐朝末年中原紛亂,是為戰國。
後唐龜縮江南,自然也沒有盛唐時期萬國來朝的輝煌。戰亂延續一百多年,直到大秦橫空出事,一統天下,才堪堪恢復一絲盛世的樣貌。
即便如此,比之鼎盛時期的大唐,還是有所差距的。
可是差距歸差距,以這句高麗為例,其餘小國皆跟句高麗差不多,整整一百多年,莫說超越大唐了,就那個時候學去的那點東西,還沒消化完呢。
大唐時期所傳過去的書籍都是皇家貴族方可閱讀,這也就造就了句高麗王李相宇這麼個奇葩君主。
李相宇自幼熟讀中原典籍,對盛唐時代十分嚮往,學習盛唐明君,釋仁政,輕賦稅,重民生。
大秦立國之時,句高麗已經改朝換代,到了李相宇這裡,已經傳承三代君王。
李相宇一看中原大統,馬上就派出使臣納貢稱臣請求冊封,這也是第一個向大秦來貢的國家。隨後新羅跟百濟才慌忙跟上,生怕落下個不是正統的名分。
其實這種事情楊孝嚴一點也不願意,你們都以為這是好事嗎?其實不然,名頭上雖然好聽,可是運作起來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
這小國喜愛依附與大國,尤其愛依附與中原大國,那都是有原因的。
首先貢品,絕對不是真金白銀,最多是精美的金銀工藝品,大部分都是土特產,什麼上好的人參鹿茸之類的。
為啥?我天朝上國,缺哪些金銀嗎?送來不僅不能要,還要斥責。
第二,這土特產也不白送啊。
人家給你納貢了,我天朝上國!豈是那麼不會辦事的?來,賞銀三萬兩!反正一般都是按照對方納貢物品的雙倍給,所以這是實打實的穩賺不賠。
第三,一旦戰亂,馬上還能向朝廷請兵,哎呀,皇上你看那,我是你冊封的什麼什麼王,現在這個人不服你啊,他要殺了我呀。
你說你管不管?甭管是不是親生的人家叫你爹叫了這麼多年,全天下都看著,逢年過節還給你送東西,你說你管不管?
所以啊,當年這幫孫子一來,楊孝嚴頭就大了,恨不得給人打回去。
倒是整個文官集團,一片歡天喜地,復我天朝聲威,上國盛世,此乃天佑大秦也!
然後就上趕著給人送錢去了,氣的楊孝嚴都想半路搶了這些使臣,特孃的年年兵部軍費不足,給人送銀子的時候倒是能想辦法湊出來了?
不過你也不能說人家不是好心,畢竟都是一國之主,心甘情願的稱臣也不容易。你看除了這新羅百濟句高麗三國,其他地方後來不是也沒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