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情報的傳遞,一直是列國最頭疼的問題。
無論採取金箭傳信,還是雍城建立的飛鷹傳書,因為描寫的內容太少,只能以最簡短的幾句話描述。這就出現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情報會經過多次傳遞,等到了君王的手上,就不一定是原本的資訊了。
這樣的傳信方式,如果資訊量過大,金箭就射不遠,飛鷹就載不動,很可能中途就被敵國探子攔截,造成巨大的損失。
秦趙之戰,嬴政能與趙遷配合的那麼好,甚至將遠在千里之外的趙嘉的一舉一動探查的那麼清楚,從而讓趙遷追擊的那麼準確,都因為林笙的緣故。這些皇族隱秘,兩人根本對外人說,更不敢使用那些常規的傳訊方式,只不過趙嘉運氣好,沒有被趙遷殺死罷了。
現今局勢,秦國要與其他幾國作戰,可能也會出現此類的事情。正如大家知道的那樣,不是人人都能像林笙那樣使用大範圍的傳音術,對於尋常的高手而言,長時間使用傳音術,就是損耗自身的實力。短時間可以幫你傳傳,如果長期下去,誰也受不了。
如今晨曦說出了‘要想富,先修路。’許多人都產生了一個疑問,傳遞資訊,為什麼要修路?又為什麼能富呢?對於時代的侷限性,王恆、千悵、星凌等人都不明白。
可聽到這句話,嬴政眼睛一亮,這句話太熟了。很早的時候,他就想修一條咸陽到巴蜀的通道,只因鄭國渠的耽誤,路就沒有再修下去,還鬧的巴老夫人大發雷霆,對秦宮的決策產生了懷疑態度。後來隨著一系列的事情,嬴政自顧不暇,也沒有再提修路一事。
晨曦言道:“情報的傳遞,最尋常的就是傳令兵騎馬傳訊,沿線在各個關卡設立驛站,以換馬不換人的方式傳遞。這種辦法雖然普通,但很實際,也更廉價。傳令兵可以攜帶大量文書,將各方情報收集在一起,當地探子看不明白的,只要將情報送到權力中樞,就會有大量的情報人員幫忙分析。”
“左右傳令兵速度的,不是敵方的攔截,也不是馬匹耐力不夠,而是路。”
“眾所周知,從咸陽到列國,都沒有一條完善的道路,許多地方還需要翻山越嶺,之中耽誤的時間也太多。有些線路,其中根本就沒有驛站,傳令兵還要忍受沒有補給的困難,以防情報的遺失,他們根本不敢在大城停留。”
“所以我提議,修一條從咸陽到終南山的道路,沿途多設驛站,快馬加鞭三個時辰就可以到達,比什麼傳訊方式都靠譜。”
王恆問道:“修這樣的路,花費應該不少,我們跟隨秦王,就看到他能統一中原。修路雖然重要,但不能妨礙秦國統一大業,你總要告訴我們,修路的好處在哪裡吧。”
晨曦自信地言道:“好處有很多。”
“一,可以保持穩定的運輸通道,道路修好以後,不但可以準確地傳遞訊息,還可以運輸錢糧。水運再便利,但速度依然趕不上陸地。”
“二,帶動沿線的居民,讓農忙結束,賦閒在家的農戶有活可做。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少不了商業的發展,從中衍生出各種財富稅收,也會減少財政上的壓力。”
“三,將路修寬修廣,大軍開進的速度就快。打仗打的就是後勤,有了道路以後,後勤的速度,甚至比敵國攻擊糧道的速度還要快。為什麼會快?因為後勤部隊可以走修好的大道,而敵國軍隊偷襲糧道,根本就不敢走,只會提前攔路,這就先輸了一籌。”
“四,不但要修一條道,還要修好幾條道,仗打到哪裡,路就修到哪裡。特別是咸陽到巴蜀的這一條道,必須趕在所有道路之前修好。等路修好以後,不管秦國對哪國開戰,巴蜀的後勤糧草,都可以在三天之內趕到,更可以減少沿途的損失。”
“五,中原一統以後,道路還要修到長城以外。中原之戰,只是華夏人的內戰,我們真正的大敵,依然是塞外的匈奴人。如果匈奴人進攻,當烽火燃起之時,各地的軍隊會沿著大道,拋棄物資累贅,快馬加鞭地輕裝趕赴邊關,絕對可以趕在匈奴人攻入長城之前,將其攔下。”
“我計算了一下,如果這樣的一條道路修成,在大道上快速行軍,沿途還有驛站補給,速度絕對不比匈奴騎兵慢。匈奴人比我們強的,也只是騎兵,失去了這一仰仗,他們拿什麼跟我們鬥?論城池之高、論軍隊素養、論作戰勇猛,中原任何一國軍隊,都不輸匈奴人。”
“所以道路必須修,更要趕在中原統一之前,起碼要將主要的幾條道修好。這樣的路,以秦國咸陽為中心點,我稱之為秦直道。遇山挖山、遇河搭橋,就直直地修出這樣的幾條直道。你們想象一下,如果雍城的戍衛軍,從雍城出發,途徑咸陽、函谷關、邯鄲、雁門關,只需兩天的行軍,所達到的戰略意義嗎?”
聽到這句話,王恆眼睛大亮,直接言道:“那意義太大了,雍城和雁門關的兵聯合一處,完全可以偷襲匈奴大帳,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任憑冒頓再怎麼聰明,也無法想到雍城之兵的速度會那麼快,絕對會打他一個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