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嬴政正色言道:“你錯了,韓王的計策非常高明,一條渠道,拖延了秦國太多的時間。鄭國渠,也對大秦有利,明知中計,我們還是要修。韓王很有本領,起碼比其他列國的昏庸之主強太多。”
“你回去告訴韓王,韓國供奉曾經跟我密談過,他唯一擔心的應該是韓國投降後,本王會不會對韓王室大肆濫殺。本王現在明確地告訴你,不但不殺,還會保留韓王室的宗廟,皇宮財物一概不取,只取國庫和私庫裡的錢糧,用做軍資。”
“韓國的權貴,有才的可以來咸陽學宮,秦軍入城,絕不擾民,更不會掠奪他們的財物。”
鄭國大禮三拜,言道:“多謝大王,小臣這就回去,渠道以剩下最後的修繕,我在不在都能半個月內完工。”
鄭國去了,有了嬴政的承諾,他走的也很輕快。從鄭國渠開始修,到修完,韓王都在觀察著。秦趙開戰,鄭國和韓王都明白,韓國完了,面對秦國大軍,根本無力抵抗。明知道打不贏還要去打,那就是對自己的族人不負責。
時間過的很快,十天後,韓王出城投降,內史騰坐鎮韓國都城,將韓國兵馬打散,與秦國部隊進行混編。整個秦國喜氣洋洋,韓國雖小,但也是一國,大秦終於吞併了一國。
與此同時,尉繚、蒙武、李信等軍中眾多將領,全部奔赴函谷關,與王翦部隊匯合。秦趙一戰,即將拉開序幕,沒有人想錯失此次立軍功的機會。
嬴政之所以派尉繚過去,主要是配合他的行動,就算能攻下趙國許多城池,也不能盲目地去攻打。秦趙之間多年交戰,雙方互有勝負,這關鍵性一戰,必須選擇好時機。
王翦、蒙武、李信等人也知道,嬴政有御駕親征的意思。只要滅了趙國,整個中原都沒有哪國是大秦的對手。
嬴政還在等,反間計正在展開。為了穩妥起見,書信一封,直接送給趙王遷。直接告訴趙王,我對李牧很有好感,當年在劍谷曾與李牧又過一面之緣,將來與匈奴作戰的時候,要立李牧為秦國的上將軍。
這麼一來,趙遷就犯迷糊了,嬴政和李牧私下見過面,為什麼沒人提起過?連夜召來郭開,而郭開也說此事沒人知道,看來李牧這個人有問題。同時也勸趙遷,盯著趙王位置的還有好幾位公子,以李牧的威望,萬一不再幫你怎麼辦?
趙遷本就是多疑的性格,一聽此話,當即下令處死李牧。讓趙蔥、顏聚代李牧為將,將李牧調回邯鄲。
列國的探子也打聽到了,只能將這個訊息傳回本國。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燕、齊、魏、楚都在忙自己的事情,秦趙之戰根本顧不上。
劍谷,王恆也聽到了這個訊息,氣得大罵趙遷昏庸。嬴政的一封信,你能信嗎?見過面又怎麼了?列國之間,皇族私下裡沒見過面都很少,何況是常年領兵打仗的將領。
嬴政用的是陽謀,這個計策也很簡單,同時王翦也配合著送了一封信給趙王,打算與李牧將軍來個陣前聯盟。到時候以李牧為首,王翦為次,共同指揮秦國大軍。
這麼以來,趙王連夜發了二十多道召回令,直接將李牧叫了回來。李牧也傻了,這麼簡單的反間計,自家大王居然信了,趙國想不被滅都難。
陣前換來趙蔥和顏聚,他們哪裡是王翦、蒙武等人的對手?李牧深深地知道,嬴政用的也是當年白起一樣的計策,長平一役,也是臨陣換將,遭致大敗。計策簡單,但很實用,為什麼每代趙王都是這樣的性格?
回到邯鄲,李牧在家中不出,司馬尚卻來告訴他,你要快點逃走,趙王有殺他之意。李牧更是氣怒道:“又是臨陣換將、又是反間計,我們的趙國幾位大王,都是怎麼了?大王居然比先王還要不智,就算不用我,留我一命,邯鄲我還是能守的住。”
司馬尚苦惱道:“該說的我都說了,別說大王,就是列國的那幾位大王,都不是秦王的對手。秦王太厲害了,好似能看穿幾位王的心思,就那麼當著眾人的面,用起了陽謀,而我們的大王,卻信以為真。”
“以大王的意思,用則用矣,不用則殺,你還是想辦法逃吧。現在把守城門的都是大王的嫡系軍隊,我是沒有辦法讓你逃出邯鄲,你要自己想對策。”
司馬尚返身就走,李牧問道:“你要去哪裡?”
司馬尚嘆道:“我要逃命了,邯鄲也不安全,以秦王的作風,絕對會一戰攻下邯鄲,不給列國援兵到來的機會。”
李牧沉默了……
.
喜歡新刺客列傳請大家收藏:()新刺客列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