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聖旨已經到了驛站,楊璟也不由有些振奮,趕忙穿戴整齊,到客廳去見隨聖旨而行的禮部官員。
接旨可是一件非常莊重的事情,尤其是沒有太多機會見到官家龍顏的地方官員。
影視作品中一家人還在吃飯,突然說來了聖旨,一家人嘴巴都沒有擦就衝出去,見到太監就嘩啦啦跪下,實在是太過誇張,也不太符合現實情況。
宋太祖趙匡胤立下規矩,大宋朝不殺士大夫,經過真宗仁宗等諸位帝皇的大力扶持,大宋朝也奠定了文人至高無上的地位。
正因為文官們地位尊崇,非重大節日或者儀式,便是上殿面聖都不需要跪拜,只需要行文人拱手作揖之禮。
但聖旨除了具有官家尊威之外,還是正式的一個儀式,所以接旨的時候,視官職大小,其實是需要跪拜接旨的。
而且地方官員也並非大部分都不是京官下放,對接旨的流程和禮節也不熟悉,所以重大聖旨下發之時,都有隨行人員指點官員接旨的有關禮儀。
對於重大事件的聖旨,通常由禮部派人隨行,由這些禮部官員來指導和完成接旨儀式,而尋常的聖旨,則只需要宦官稍微提點即可。
矩州風雲變幻,眼下終於有驚無險,保住了朝廷和官家顏面,對於整個大宋朝而言,都是長臉的事情,所以今次的規格也要隆重一些。
但凡這種大的接旨儀式,禮部官員需要提前拜訪接旨的官員,向他們說明接旨流程,而接旨官員也需要提前沐浴,做足了準備,並讓地方官場的大小人物,乃至於找一些百姓夾道歡迎,鬧出一些聲勢來,如此才能顯示出規格之高,儀式之隆重,彰顯浩蕩之皇恩。
這種隨行的禮部官員官身通常都不會太高,而且跋山涉水風餐露宿,苦頭也不少,但到了地方之後,地方官員通常會給不小的好處,畢竟誰都不想因為得罪了禮部官員,而沒有得到指點和提醒,在接旨的時候鬧出笑話來。
楊璟來到客廳之後,便見到禮部官員靜坐著,桌上的香茗還冒著嫋嫋青氣,但這官員正襟危坐,目不斜視,雖然面色嚴肅,給人一種拒人千里之外的冷淡,卻又讓人生不出惡感來。
不得不說,禮部的官員作為掌管國家重器祭奠乃至百姓規章的部門,自身修養也確實堪稱典範。
這位禮部官員見得楊璟出來,緩緩站起來與楊璟見禮,並未如表面上那般倨傲,反倒顯出一些謙卑來,許是他已經知道聖旨的大概內容,楊璟往後必定前途無量,他一個小小禮部小郎中,也犯不著得罪楊璟。
兩人坐下之後,禮部官員便將一概流程和需要注意的事項都說與楊璟知曉清楚,楊璟這一問才知道,今番來宣旨的,竟然是“老熟人”王念恩!
上回王念恩給楊璟帶來了官家的密旨,讓楊璟擔任皇城司江陵府的辦事,可兩人之間也鬧得不是很愉快,隨之而行的御醫官齊懸濟也是鬱郁而歸,沒能替官家蒐羅到閻立春研製的“丹藥”。
這正是前番所說的,閻王易躲小鬼難纏,也多虧這位禮部官員沒有刻意隱瞞,否則楊璟毫不知情,到時候與王念恩這大太監見了面,可就尷尬了。
再者,王念恩對楊璟頗有成見,若要故意給楊璟穿小鞋,故意讓楊璟出洋相,也不是沒可能的事,如今知道了,自然能夠早做準備了。
楊璟又讓人將矩州通判趙宗昌找了過來,這禮部官員見得趙宗昌,趕忙站起來行禮,見得趙宗昌對楊璟客客氣氣,想了想,又提醒楊璟幾條小細節。
趙宗昌也不開口,只是在旁邊靜靜地坐著,直到那禮部官員交託完畢了,他才揮了揮手,讓身後的長隨取了一個禮盒過來,輕輕放在了禮部官員的桌面上。
那禮部官員很是受寵若驚的感覺,連連推辭,直到趙宗昌開啟禮盒,露出裡面一方成色極好的端硯來,禮部官員雙眸一亮,才不好意思地收了起來。
若是在明朝,官員貪腐那可是天大的事情,貪個幾兩銀子就要剝皮揎草,朱元璋可是狠角色,最見不得貪汙**,要剝下貪官的人皮,填成草人,立在衙門前面示眾的。
而大宋官員的待遇是歷朝歷代之中最好的,連個縣官都有諸多侍從奴婢可以使喚,仵作驗個屍都有開手錢和洗手錢等,衙門六房諸多衙役等等,外出辦事也都有外快可撈,沒幾個是靠俸祿來過日子的。
舉個例子吧,大宋朝青史留名的包拯,雖然民間誇大了他的事蹟,但他也確實是大宋官場上不可忽視的一個名臣,當時他的俸祿加上祿米、田產等諸多福利待遇,統計下來之後,估摸著高達二萬一千多貫,以當時四百文相當於如今二百五十多人民幣,折算成現在的標準,年薪幾乎近一千三百多萬,大宋官員的待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也正是因此,在大宋官場辦事,送禮託關係之類的私下動作,早已成為不成文的“潛規則”。
而文官們還講究個吃相,雖是收禮,但吃相也不能太難看,直接真金白銀的送出去,實在有辱斯文,不如折換成書貼紙畫古董文玩一類,既風雅不俗氣又價值不菲,所以趙宗昌送出這一方硯,實在是深諳官場的手腕,讓送禮和收禮的人都格外熨帖。
這禮部官員也是有些來頭的,下來隨行宣旨,只不過是積攢一些資歷,也好有些底氣往上爬,他在六部任職,可比楊璟更清楚趙宗昌的身份,能收到趙宗昌的禮物,自然是受寵若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