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不是他想轉移內部矛盾,藉機掌控全域性呢?”徐梁提出了另外一種可能。
“所以朝廷更不必著急用兵。”道長胸有成竹道:“孫可望根本帶不出川蜀多少部隊。他一個人孤掌難鳴。”
“李定國將軍之類,真的如此忠義嗎?”徐梁問道。
“不談其他人,李定國將軍為人忠義,即便是老夫也是欽佩的。當年作亂,只是沒有活路,如今陛下賢明,李定國將軍定然不會作亂。”道長道。
徐梁遲疑道:“即便是如此,也難以肯定吧,畢竟李定國將軍的聲望比不過孫可望。”
“陛下對於大西舊部怕是不夠了解,李定國將軍的威望甚於孫可望甚矣。”道長言之鑿鑿。
“軍國之事絕不可這般妄斷。”徐梁並不喜歡這些智謀之士給的答案,因為他不控,而且風險太高。
“李定國將軍掌控著全軍糧秣。”道長又道。
“哦。”徐梁這下明白了,命根子在李定國手裡攥著呢。
“孫可望這事兒吧,最麻煩的不是怎麼消滅他。”徐梁親自給道長斟了一杯茶,又自顧喝了一口說道:“後續太麻煩了,他讓川蜀的事情提前引發了,朕對此事甚是不悅。”
這種流寇,太過於危險,一旦處理不好,這些人撤回川蜀,會成為一個個小的李自成,一個個小的張獻忠,解決起來更加麻煩。
“所以陛下更需謹慎用兵,若是將其打散,這些人如同麻雀一般,散落各處,將是大明天大的麻煩。”
“我倒是覺得,如果不打他們,他們遍地開花,反而更麻煩,如今張獻忠沒有了,這群人面和心不和,一旦出川,肯定不會抱團。”徐梁毫不掩飾的說道:“可惜我現在兵力不夠。”
道長不得不佩服這位從民間走出來的君主,雖說他的名聲在舊觀念裡,差到了極點,但是真的見過他的人,卻不得不佩服這位陛下的誠摯、溫和。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陛下擔心確實有道理。”道長繼續說道:“但是此刻李定國將軍已經親赴孫可望軍中,若是朝廷興兵,怕事逼著李定國將軍跟他綁在一起。”
李定國這個人徐梁知道,抗清英雄,出於個人感情也該保全他的性命,不能逼著他跟著孫可望反。
而且可以看出,李定國應該是真心實意為國事擔憂,去說服孫可望了。
“軍隊還是要動的,不然以後誰還將朕放在眼裡。”徐梁起身說道:“而且這些人動了朕的底線,他們這是給滿清創造機會。不過出兵也未必就狠打,我可以傳令李化鯨,以防守為主。”
“那陛下要如何平息此事呢?”
“孫可望敢此時行事,無非就是江南有內應罷了,只要拔出內應,他就必須老實。”徐梁將目光鎖定金陵等地,只要江南穩住,他孫可望未必敢動。
“原來陛下早就有計較了。”道長由衷的讚歎道。
“我願意是讓李化鯨擋一擋孫可望即可,”徐梁嘆了一口氣道:“而且我不想這麼快對江南繼續動刀子,刀子用的太快,會留下後遺症。”
“這是為何?”這位自詡聰慧的道長也陷於他的眼睛,感覺到困惑。
江南雖然是腹地,但是徐梁在江南的時間較短,其實對江南的改變和控制都不徹底,尤其是現在徐梁準備市舶司的事情,正是該穩住江南的時候。
這些大商人,大地主都很謹慎。
若是自己的拳頭打的太重了,可能嚇壞他們,若是下手輕了,他們不以為然。
這個力道,可是個十足的技術活。
這也是為什麼前人總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了。
現在不懂不行了,形勢推著你往前走。
徐梁讓道長先行南下,同時派人命令地方報刊,集中宣講江南有人散播謠言,詆譭君主。
“罪魁禍首,一個不留。”徐梁已經定下基調,甚至連怎麼殺他們都想好了。
“參與此事的皇族,一個不留。”
“參與此事的文官,必須連根拔起。”
喜歡晚明霸業請大家收藏:()晚明霸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