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八章 巡視山東
山東目前是山東的重中之重,所以徐梁自然會在巡視山東這件事情上上心。
徐梁乘坐馬車到了萊州府技工學院總校區。在不斷吞併周圍屋舍之後,這座學院已經佔據了整整兩個街坊,幾乎佔了府城的四分之一。非但如此,技工學院附屬的各工坊也漸漸連成一片,聚集在南城廂。
這種擴建也符合徐梁的交代:擴大規模。
要想推動生產力,絕非一天兩天能夠做到的。倒是擴大生產規模並沒有什麼難度,無非就是銀錢充足,人力充沛。在當今亂世,糧食是比金銀更重要的硬通貨,所幸徐梁並不缺糧。
再者,徐梁借聖旨頒發的“免匠役法”也已經傳到了各府縣,從法律上結束了大明承襲蒙元的匠籍制度。
這道法令讓工匠們對朝廷的認可度直線上升。雖然仍舊要接受官府指派,但能夠以此獲取工錢,而非之前的服役,生活有了根本上的改善。當他們發現受僱於技工學院的待遇遠比接散活要好,自然遠來願意依附——他們可沒有土地能夠眷戀。
有了充足的工坊和技術工人,技工學院的許多創新設計才能夠在最快速度轉化為實用工具。
徐梁的馬車從南城廂入城,親眼看到了規劃整齊的新城。從打出的旗號、招牌上也能看出,在規劃區域的分工上也頗有講究。這些細節都是地方官員自己動腦子摸索出來的,也算是沒有白吃俸祿。
在一座大牌坊門口,徐梁下了車,一抬頭就看到了“皇明技工北方學院”的字樣。剛率領學生們搬遷而來沒多久的祭酒宋應星帶著一干教授、司務、執事排列門口,歡迎徐梁的到來。
徐梁快步上前扶住宋應星,笑道:“有勞宋大人久候了。”
宋應星見陛下如此關心自己,老淚眾橫,道:“陛下折煞臣下了。”
徐梁朝著其他眾人頜首示意,最終將目光落在了身穿二品朝服的六旬老者身上。
“臣餘大成,拜見陛下陛下。”餘大成上前行禮。自報家門。
徐樑上前一步,扶住餘大成:“石衲公,在學院之內,只論天地之理,一切繁禮皆可減
等。”
明朝皇帝對於高官臣下的優待是家族傳統,文官們也早就習以為常了。餘大成自覺到了技工學院之後鮮有建樹,行禮之後便退到了一邊。
技工學院這邊的進度偏離了他的預設。這些大明頂端精英從科學著手,改進技術,路子是對的,但初期效果就顯得有些弱。
於是徐梁索性在學院裡住了下來,傳令各部抽調手腳麻利、腦子靈活、視力優秀計程車兵,前來學習熱氣球的點火使用。旋即他就發現為了加快氣囊的縫紉,在琢磨一種能夠節約人力的機器——縫紉機。
無論現在是否有條件發明這種機器,徐梁都不會允許他繼續如此三心二意。眼看就要入春,經過一個冬天的消磨,蒙古人也會熬不下去,所以新的軍事行動勢必在二、三月間展開。只要有幾架能夠使用的熱氣球佈置在山西、華北,就能看出效果,如果真有必要大規模製造,那也是以後的事。
也意識到了陛下對當前進度的不滿,只能加緊時間在小零件上加以改進,力求符合他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徐梁除了要盯緊加快熱氣球的製造,另外就是要搭建一個真正的科學研究體系。現在甲等區域普及村學,最多隻能算是掃盲。不過如果能夠穩定地推行三年,隨著科目的增加,這種掃盲班就能轉化為真正的初等教育。
有了初等教育之後,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才有基礎。然而現在的情況是國家不可能空等三五年。而且宋應星、餘大成的年紀都已經不小了,雖然有子侄輩跟隨學習,但顯然天賦上遠遜其父輩。所以哪怕第一批教育出來的人才有些不足也只能認了,必須投入年輕學子進行跟隨學習,否則很多知識都會斷代。
如果想要吸引大明士子投身研究,那麼“技工”兩字顯然不能出現。
因為這樣的變化。徐梁留在萊州的時間不得不延長,好讓他將技工學院的一部分師生剝離出來,走純學術研究方向,成立皇明第一所綜合性理工科大學。原本的技工學院將進一步走職業教育路線,招生標準為甲等文憑以上,學制五年,工讀並進。
從目前的大明識字率而言,這樣兩級學校已經屬於高等教育了,至於下面的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只有花時間慢慢鞏固。好在泰西諸國的教育體制並未走在大明前面,讀書識字仍是精英階級的特權,所以還有時間。
徐梁到了青島。因為小冰河期的關係,即便沒有黃河往渤海注入大量的淡水。但萊州、登州港仍舊有不同程度的冰凍,所以鄭成功留下少量巡海船,水師其他船隻都移駐膠州灣過冬——那是山東最大的不凍港。
青島水師官廳是一處充公的房產,三進三間,有兩個小院。此時正當冬春之際,院子裡沒有半分綠色,就是池塘裡的水也結了厚厚一層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徐梁踩在剛掃過的石徑上,緊了緊身上的狐裘。鄭成功在他身邊,穿的是貂皮領子的棉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