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之前還擔心是否是老師遇到了些危險和困難,從信箋文字上的風風火火來看,那位老師並沒有遇到她擔憂的那些困境,不由鬆了口氣,卻又想到了當日的那個少年郎。
“……秦王啊……”
她輕聲自語,不知怎麼的,神思彷彿都被這樣的文字引動,回到了遙遠的過去,早已經習慣機關的手臂似乎又有了微微的刺痛,那個少年的肩膀觸感溫暖,揹著自己在黑夜當中奔跑著。
羽君約恍惚許久,輕道:
“啊,不好,約定的時間到了……”
“得要去把東西送過去。”
她把手中老師的密信收好了,而後取出了謄抄好的書卷,關好了門,快步走過了這小道,她有自己的學生,冬日回去開墾田了。
把田地都重新翻耕一遍,把秸稈什麼的都埋入田壟裡面,來年的時候,土地會更肥沃一些哪怕是有公學在,可是畢竟年紀漸長的少年們也是家裡很重要的支撐之一了。
甚至於,能夠有這樣的成效和普及度,幾乎已經算是超越許多人的預料了。
簡直是,不可思議。
城裡面的百姓還好,他們大多出身還不錯,也知道能有機會讓自家的孩子學這些文武之藝是多好的機會,但是對於村鎮則是不然,
在這些鎮子啊,村子裡面,也不是所有人都樂意讓自家小子進學塾的,學學學,浪費個什麼勁兒,這般大的小夥子,小姑娘,不也是可以做點什麼嗎?
一開始的推行極為麻煩,有學宮學子努力地嘗試說服這些學識的重要性,有老婆婆說讓這些學子幫著收了糧食,她就讓她的小孫孫去公學。
兩個學子把書生的劍都背在身後,哼哧哼哧地幹了兩天。
那老婆婆說她小孫孫早就不在了。
學子呆滯:“…………”
這般事情出現了許多。
只是聽說是那秦王殿下親自拍板了。
“孩子上學給雞蛋,麵粉,油。”
“管飯。”
“不來,強行讓孩子去做工的,將會收到懲罰。”
“什麼懲罰?哼哼,分地的時候給不好的地!”
效果拔群!
本該是高高在上的秦王殿下展現出了一種,在市井裡摸爬滾打的所謂‘刁民’智慧,咔嚓一下把不願意的人給來了個鎖喉。
效果比起那些學子們耗費了不知道多少口舌都好許多許多。
在老母雞們的努力下,孩子們走入學堂。
按照這個時代的風格,也只上半日學,還有半日會去幫家中做些基礎的勞作。
在這遼闊萬里世家三百年甚至於千年的積累,以及那種,文鶴先生口中【淚流滿面,誠懇真誠,完全配合】的世家的努力下,這個政策迅速推進。
能養活百姓孩子們的糧食,對於世家的積累來說。
或許真的只是一片鴻毛。
只是往日,這一片鴻毛也不曾拔下來。
文清羽先生只好親自動手。
但是農忙的時候,還是得要幫把手的,羽君約安靜走在路上,看著路上熟悉的風景,心中想著,是不是要去秦王那裡任職,是否要去見這位秦王。
去了她的學生那裡,還是幾個半大孩子見到是先生來了,連忙起來行禮,羽君約笑著把東西給他們,嗓音溫和,還考校了下功課。
那些孩子臉色一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