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因多次交戰都無大成果,更築白石壘固守,由庾亮領二千守軍據守。
不久,蘇峻以萬人來攻,但都不能攻破。
於是,陶侃命郗鑑和郭默還駐京口,建大業、曲阿和庱亭三壘分散蘇峻軍力。
祖約則派遺祖渙和桓撫攻打在馬頭山的桓宣,毛寶領兵救援併成功擊敗對手,令桓宣解困並投歸溫嶠。
之後,毛寶又於東關與祖約作戰,攻破合肥戍。
此時,祖約諸將暗中勾結後趙,作為內應。
於是,後趙派石聰和石堪渡過淮河進攻祖約駐守的壽春。
祖約被後趙軍擊敗,逃奔歷陽,而趙軍則虜脅壽春二萬多戶人北歸。
蘇峻心腹—路永、匡術和賈寧知道祖約兵敗後都感到害怕,於是勸蘇峻盡誅大臣,改立腹心。
但蘇峻敬重王導,不肯接受。
路永等因而對蘇峻離心,反令王導有機可乘,派參軍—袁耽誘使路永歸順。
之後,王導試圖救出成帝投奔義軍,但因守備森嚴而失敗。
於是,王導帶二子與路永逃到白石。
討伐軍與蘇峻軍相持不下,而蘇峻分遣諸將四出攻掠,令群情恐懼。
但溫嶠始終無法擊潰蘇峻軍,反倒兵糧食盡,唯有向陶侃借糧。
但此舉令陶侃十分不滿,更聲言要退回荊州。
溫嶠便以漢光武帝在昆陽之戰和曹操於官渡之戰中以寡敵眾作例子,認為都是因義而勝。
又說蘇峻因小勝而驕,一次挑戰就可一鼓而擒之。
又稱如今猶如騎虎,不能中途下來,若陶侃逆眾意返回荊州,人們會失望喪氣,以至兵敗,那不義之名就會在陶侃身上。
後來,毛寶也勸陶侃留下,更以奪敵糧為約,若失敗陶侃才走。
於是,陶侃分糧給溫嶠。
最終,毛寶成功燒燬蘇峻在句容和湖孰的積糧,令蘇峻軍缺糧,同時也解決了陶侃離開的危機。
不久,蘇峻派韓晃和張健攻打郭默守的大業壘。
當時,大業壘正缺水,人都被逼著飲用糞水。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面對如此困境,郭默畏懼而偷偷出走,只留兵守衛。
在京口的郗鑑軍聽聞作為京口屏障的大業壘被攻打都很驚慌,郗鑑則力排退守廣陵的意見。
同時,陶侃正打算營救大業壘,但長史—殷羨認為陶侃的水軍不孰悉步戰,一旦營救失敗就會令討伐軍陷於劣勢。
於是,反建議陶侃直接攻擊石頭城,讓韓晃等自動退還以援救石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