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這座清真寺是一位虔誠的信徒而又樂善好施的貴婦人出資建造的。清真寺的宣禮塔建築精美,祈禱大廳裝飾豪華,廳外小徑環繞,院內北側的房舍是當年作為斯科爾高等學府的教學場所。
因廷巴克圖地處水陸要衝,是撒哈拉沙漠通道和尼日河的聯結點,自古以來商業貿易活動十分活躍,迄今市區仍有數目眾多的古老市場,充分顯示出這座城市在商業方面的重要地位。可以說,廷巴克圖之所以聞名於世,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它在西非商業上的特殊地位。
雖然廷巴克圖現在只有1萬餘人口另一資料:今天它只有幾千居民),極盛時期卻曾達到4.5萬人,城市除幾條新修的馬路外,建築形式和佈局基本上保持著15世紀的原貌。居民住宅為木石結構,多為兩層,門上裝有門環和門釘,並裝飾有五顏六色的銅質圖案。市區有肉類加工、食品加工等工業。
雖然早在16世紀廷巴克圖就已具城市規模,但現今的規劃佈局應追溯到19世紀。5公里長的城牆環繞在城市五個城區外。在這個商業性城市裡,市場和公共聚集地佔據了很大一部分空間。寬窄各異的、彎彎曲曲的砂石街巷從作為城市兩個中心的兩個清真寺向外延展。
曼丁哥王朝統治時期的津加里貝爾清真寺的金字塔狀平頭光塔在市區以外也清晰可見,已成為城市一道景觀。津加里貝爾清真寺整體厚重,但其拱廊使這一感覺有所緩解。另外兩個清真寺也為城市景觀增添了這一基本視覺效果,其中桑克爾清真寺已轉變成為大學。
城市景觀還包括那些低矮建築。通佈圖附近農副產品豐富,是阿拉伯樹膠、柯拉果、畜產品集散地和食用鹽的中轉站,椰棗產量大,是遊牧民和一部分城市居民的主要食糧。城市居民絕人多數信奉教,保持著習慣,每逢星期五主麻日,萬人空巷,清真寺內外人山人海,人們虔城地做禮拜。
廷巴克圖被人們譽為“沙漠之都”。不僅如此,而且廷巴克圖在中世紀是教學術和文化中心。現為商隊貿易要站和物資集散中心。這樣,人們又稱它為“撒哈拉明珠”。通佈圖位於北撒哈拉沙漠南緣,西非著名大河尼日河中游北岸,按照西非古代遊牧民族浪漫的說法,撒哈拉不是沙漠,而是“陸海”,廷巴克圖便恰在這“陸海”的中央。
10世紀時,這裡還是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不知何時,一些過路的遊牧人或行商在這裡開鑿了一口甘泉水井,後來,一個名叫布克圖的婦人移居於此,以為南來北往的旅客提供食宿和方便為生。
由於布克圖為人忠厚,經常往來於此的北非遊牧民族圖阿雷格人經常和她打交道,每次南下貿易,返回時如財物過重,總會寄存在布克圖這裡,當他們回到北非家鄉,別人問起財物,他們總會說“丁布克圖”在布克圖家裡),久而久之,便演變成“廷巴克圖”的地名。
由於通佈圖水草便利,交通方便,圖阿雷格人開始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地經行這裡。這些白面板的遊牧人漸漸發現,有一種生意比放羊更賺錢,那就是販鹽:把北非的鹽板用駱駝馱運到通佈圖,再沿尼日河南下,販運到豪薩人、富拉尼人居住區,可以賣到和黃金一樣的價錢。
如果再透過同樣以經商著稱的富拉尼人,將販鹽的收入換成當地盛產、且價格極其低廉的象牙、黃金,運回北非,再販到西亞、歐洲,那簡直是一本萬利了,要知道,在豪薩富拉尼聚居區,一磅鹽板可以換一磅沙金。愈益頻繁的交易使得圖阿雷格人越來越感到廷巴克圖的重要。
這裡往北可以通行駝隊,往南則可借尼日河舟楫之力和西非黑人區通商,甚至可以直達幾內亞灣沿岸的幾個富庶黑人邦國,正是天造地設的水陸商埠。1087年,圖阿雷格人以水井為中心,建立了最早的廷巴克圖城鎮,據說當時人口還不足200。後來被稱為“非洲腹地的倫敦”、“夢幻商都”的廷巴克圖,其肇始竟是如此寒微。
對於城市的源起,馬裡各民族均無大的異議,但白面板的圖阿雷格和黑面板的班巴拉人卻都聲稱自己是這座城市的締造者——前者的理由是自己的祖先建造了最早的城鎮,而後者的理由則同樣有說服力:第一個定居者布克圖大媽是班巴拉人。然而此時不論班巴拉人還是圖阿雷格人,都並非廷巴克圖的主人,因為這座城市腳下的土地,屬於龐大的迦納王國,一個從大西洋到查德湖、歷史悠久幅員廣袤的帝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迦納王國曆史悠久,在回教紀元622年)開始前,已傳了22世國王,這個號稱“黃金王國”的國家極盛時擁有勝兵40萬,是西非第一大國,但此時已衰落不堪:就在廷巴克圖建城前11年,摩洛哥軍隊剛剛洗劫了迦納國都昆比薩利赫在今天馬裡首都巴馬科以北300公里),令該國一蹶不振。
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新生的廷巴克圖仍不得不俯伏於迦納的權杖下。按照迦納法令,1盎司以上的黃金都屬於國王,但商人可以買賣,條件是入境的鹽每頭驢徵稅1第納爾,出境貨物加倍,每馱黃銅入境徵收5密斯卡爾,雜貨每馱徵10密斯卡爾,如此一來,圖阿雷格人跋山涉水掙來的錢,倒有一大半入了迦納王的私囊,迦納禁衛軍的盾牌都用純金打造。
1203年,迦納王國發生劇變,王權被居住在庫裡克羅山今巴馬科東北尼日河畔)的曼丁戈人分支索索人奪取,和此前迦納的信仰不同,索索人是原始宗教的狂熱信徒,以擅長製造鐵器著稱,憑藉先進的兵器以小吞大,攫取迦納後又征服周邊各小國。
並毫不猶豫地將富庶的廷巴克圖據為己有,且沿襲了迦納人的稅率,令這座商埠苦不堪言。令廷巴克圖人痛苦的不僅僅是高賦稅,還有周圍的戰火。一度被索索人征服的小國曼德王國,在前國王的弟弟松迪亞塔努力下漸漸復興,1220年,在錫比平原召開部落大會,松迪亞塔被推為盟主。
1235年,曼德軍和索索軍在基里納決戰,人數居於劣勢的曼德軍大勝,並乘勝追擊,於1240年消滅了迦納的索索王朝。松迪亞塔在庫魯坎·富加(kurukanfuga)召開西非史上首次立憲會議,正式成立馬裡帝國,規定松迪亞塔家族的世襲帝位,並按部落進行社會分工和權力劃分,“子必須承父業”,同時剝奪索索人所有土地和財產,由於松迪亞塔自稱穆罕默德僕人比拉利.布納馬後裔,其族人和同盟者都是虔誠,因此馬里迦納之戰被染上了“聖戰”的色彩。
這場戰火併未波及遙遠的廷巴克圖,迦納王國瓦解後,這裡暫時成為一個自治的城邦,但廷巴克圖人並不因自由感到高興,因為社會分工嚴密的馬裡帝國堵塞了南向黑人區的商路,令這座商埠的未來籠罩在極大的陰影下,相信此時此刻的廷巴克圖人,對馬裡這個彷彿一夜間崛起的帝國未必有很多好感。
他們或許沒想到,馬裡帝國的皇帝對廷巴克圖卻早已產生極其濃厚的興趣;他們或許更沒想到,當廷巴克圖最終成為馬裡皇冠上一顆寶石之後,卻從此拉開了輝煌的序幕。對於馬裡皇帝而言,廷巴克圖是他們夢寐以求的寶地,這不僅僅是因為它的商埠地位,更因為它是西非腹地通往麥加的必經之路,這對以教立國、自稱穆罕默德僕人後裔的馬裡皇家而言,實在是太有吸引力了。
13世紀末,馬裡皇帝撒庫拉遠赴麥加朝聖,回國途中卻在撒哈拉沙漠裡被劫匪殺害,這更讓他的後嗣們堅定了控制廷巴克圖、打通赴麥加道路的決心。<ansausa)一世取得皇位,他銳意進取,並改變了前任單純武力壓迫的辦法,以宗教的名義勸說廷巴克圖歸附。由於圖阿雷格人本就篤信教,廷巴克圖也是撒哈拉以南西非最早的城市之一,曼薩·穆薩一世的說辭顯然很有說服力,1324年,廷巴克圖貴族以商貿特許權為代價歸附了馬裡帝國。
廷巴克圖的獲得,意味著馬裡打通了北至中近東、南至幾內亞灣的黃金商路,壟斷了金鹽貿易,財富急遽膨脹,曼薩.穆薩一世意識到,此時必須兌現麥加朝聖的諾言,一方面安撫新入盟的廷巴克圖人,另一方面也藉機提升國家威望。
1325年,也就是馬裡控制廷巴克圖的第二年,歷史上著名的“黃金朝聖”開始了。皇帝率領了一支龐大的、包括朝臣、軍人、妻妾、奴隸在內的扈從人馬,號稱6萬,據時人記載至少也有8000人,隨行有馱金駱駝80100峰,每峰攜帶黃金300磅;貼身奴僕500名,每人攜帶黃金6磅。
皇帝所過之處出手豪闊揮金似土,對宗教聖地不吝捐贈,對巧匠學者重金延攬,據說由於其在開羅的大采購,當地金價竟下跌了12。“從廷巴克圖來的馬裡皇帝”這次耗費巨大的遠行絕非勞民傷財的公款旅遊,恰相反,它讓馬裡帝國和廷巴克圖昂首走入世界。
整個和基督教世界都在嘖嘖稱讚這個陌生帝國的強盛,對神秘而富庶的廷巴克圖產生濃厚興趣,曼薩.穆薩一世回國時,大批商人、學者跟隨而去,使得廷巴克圖商業的繁盛,又上升到一個新高度。
跟隨皇帝回到廷巴克圖的還有一位信奉教的西方人:安塔路西亞建築學家伊夏克.厄爾圖埃金isuedjin),皇帝命令他在廷巴克圖設計建造城牆、王宮和清真寺,因為曼薩.穆薩一世決定,將廷巴克圖定為帝國的陪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伊夏克設計的城牆周長5公里,是當年西非最大的城池,王宮規模恢宏,甚至超過首都尼阿尼宮殿的規制,以至於竣工後為平息舊貴族不滿,皇帝敦請伊夏克又為尼阿尼設計了一座新朝堂。
最值得廷巴克圖人自豪的是津家裡貝爾大清真寺,這座以平頂、帶牆堞,和金字塔狀望樓的宏偉建築,從此成為廷巴克圖的標誌。
值得稱道的是,伊夏克並未因皇帝的慷慨而大興土木,不論城牆或宮殿,他都使用了當地最便宜的建材:泥土。在建造中他借鑑了當地人的經驗,在外牆留下許多突出的木樁,這樣萬一雨季泥土被沖刷,維修者只消攀上這些木樁,再刷上幾層泥漿就能修復如初。
正因為這一務實且巧妙的設計,這些看似弱不禁風的泥巴建築卻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至今廷巴克圖城垣和津家裡貝爾大清真寺仍保留著當年的風貌。廷巴克圖還建立了非洲撒哈拉以南最古老的大學——桑科爾大學。
這座大學採用學院制、小班教學和辯論制,成為整個黑非洲學術的中心,並儲存了歐洲、中東中世紀大量的珍貴史料,至今,古老的桑科爾大學仍在堅持授課,和一般清真寺門戶森嚴不同,理論上同樣是一座清真寺的桑科爾奉行“門戶開放”。
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這種學術氣度被歐洲人譽為“廷巴克圖的慷慨”,值得一提的是,這座清真寺不禁止婦女進入,這不僅僅因為桑科爾的傳統,更因為清真寺的出資人本人是一位虔誠善良的婦人。
喜歡奧林匹克請大家收藏:()奧林匹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