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生活在非洲山洞裡的多貢人顯然沒有高科技的天文觀測儀器,那麼,他們是怎樣早於天文學家們發現了這顆天狼伴星的呢?在多貢族的神話傳說與考古遺蹟,如木雕品、針織品與墓書中都記載著“波託羅”的運轉軌跡是橢圓形而非圓形,而且母星位於其焦點上,符合現代天文學與幾何學的原理,這實在無法想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多貢族人也知天文曆法的運用,他們把祭壇、大石、洞穴、藏身處等裝置,比擬成太陽、月亮、金星等,並隨季節不同的位置製作曆法,來從事祭祀及農作。
他們認為月球是地球上一次末日時生命的避難所和殉難地,因此稱之為“渴死般的血跡”。而且他們知道土星的光環、木星有四顆衛星等,更知道在宇宙間,恆定不動的恆星以及繞其它星球運轉的行星、繞行星運轉的衛星等構成一幅巨大的宇宙行星圖——銀河系。
另外,多貢族人還知道天狼星b大約50年就會繞天狼星a(母星)公轉一週。為何多貢族對這顆看不到的星,所繞行軌道的時間會這麼清楚?而且每繞兩圈,也就是100年時,就會舉行一次盛大的慶典呢?在多貢族中,每100年所舉辦的、最神聖的“西布依儀式”便是此慶典。
多貢族人還描述了天狼星b的特性,“波託羅星是顆白色的星球,是萬物的起源,也是宇宙中最小、最重的星球,它由比鐵要稍微明亮的金屬所構成。由於非常重,即使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聯合起來也無法握住它,其重量相當於太陽系所有鐵的數目注:太陽的98)。
天狼星b(多貢族的波託羅星),最大特徵是直徑與地球差不多,而質量則近似太陽,所以其密度是水的13萬倍,鐵的1萬6千倍,此種超高密度的物質,在地球上是根本不存在的。當然,它的單位質量也是宇宙中最大的。
儘管天狼星b這顆白矮星是1925年美國天文學家所發現的、500顆白矮星中的第一顆,然而多貢族的傳說,卻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已指出這事實,其中緣由,非常值得推敲。根據多貢族的傳說,其族人高度的天文常識乃是住在波託羅星上的魚人所教導的。
“魚人住在魚的國度裡,也可稱他們為‘水的支配者’、‘導師’、‘領導者’等。他們住在‘淨土’,而我們住在‘穢土’。他們從‘淨土’搭‘迴轉船’而來。那一天叫做‘魚之日’。魚人的‘船’著陸時,在乾旱的地上會捲起旋風。‘船’在乾硬的地面徐徐滑行。最初是紅色的,最後轉為白色。”
所謂“迴轉船”可能是指飛碟之類的太空船。而多貢族所謂的魚人—出現,“十月星”便出現,魚人離開,它也跟著消失”,很可能指的是載運登陸船(飛碟)的母船!
從多貢族的傳說中可知,“諾母神”是從天狼星系來到地球的智慧生物,它們來到地球就是為了將一些天文學知識傳授給人類。它們是乘坐飛行器來到地球的,飛行器盤旋下降,發出巨大的響聲並掀起大風,降落後在地面上劃出了深深的印痕。
至今,多貢人還儲存著一張畫,內容就是諾母乘坐著拖著火焰的巨大飛船,從天而降的場景。在多貢人的舞蹈中,也還保留著有關諾母的傳說。
此外,多貢人說諾母還傳授給他們許多天文學知識,如:多貢人有四種曆法,分別以太陽、月亮、天狼星和金星為依據;他們認為,宇宙的核心就是天狼伴星,它是神所創造的第一顆星;他們早就知道地球繞太陽執行,土星上有光環,木星有四個主要衛星。
如果多貢人的傳說是真的,那麼諾母很可能就是一種高智商的外星生物,它們擁有高於人類的智慧,對浩渺宇宙的瞭解顯然也要多於人類。
從它們的口中,多貢人很早就知道了天狼伴星的軌道週期為50年(實際正確數字為50.04±0.9年),其本身繞自轉軸自轉(這也是事實),他們甚至還在沙土上準確地畫出了天狼伴星繞天狼星執行的橢圓形軌跡,與天文學的準確繪圖極為相似。多貢人說,天狼星系中還有第三顆星,叫做“恩美雅”,古老的多貢族傳說使人們似乎已經預設了這顆星球的存在。
除了魚人和高超的天文知識外,多貢族還提出了末日預言。他們的祖先傳下這樣的祖訓:地球人必須與魚人們和平相處,否則地球將會由科技比地球人先進許多的人主導。大概這就是多貢人和天狼星人接觸後,對魚人的繪畫,上面輻射狀的線條似乎是天線。我的冒險家名聲增加了50。
繼續往左航行一天後又發現村落,發現馬查族土著,性格勇猛。我的冒險家名聲增加了50。
在馬查族村落左邊發現通佈圖港,我的冒險家名聲增加了50。我們於8月19日9點到達西非通佈圖港,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北緯15度,西經3度。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2年8月19日9點,到達通佈圖港。”。
在港口附近的飯店用過早餐後,除了留下幾個水手看船以外,我和亞當.休斯、卓拉.席爾瓦、亞歷山大.馬丁以及部分水手進人通佈圖港市區遊覽,順便打聽費羅公爵的公子喬治的下落,但是仍然沒有打聽到費羅公爵的公子喬治的訊息。這裡是中立港。<bouctou)又譯為“廷巴克圖”、“丁布各都”,位於沙漠中心一個叫做“尼日河之岸”“bouceduniger”)的地方,距尼日河7公里,坐落在尼日河河道和薩赫勒地區陸地通道的交匯處,為1087年另一資料:1100年)圖阿雷格人所建。亦稱“廷巴克圖”。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馬裡歷史名城。在撒哈拉沙漠南緣,尼日河中游北岸。居民通佈圖要為桑海族、此外還有圖阿雷格族和阿拉伯人。人口2萬。通佈圖的的地理位置位於北非阿拉伯人、柏柏爾人文明和黑非洲黑人文明的交匯點,因此商業往來頻繁,民族成分複雜,歷史上是一個交通要道、文化中心。
許多學者和聖徒在此定居,許多著名的書籍是從這裡寫出和流傳的。廷巴克圖的名字,始終跟尼日河聯絡在一起。這條非洲第三大河,如同一張拉滿的弓,充滿力度和緊張感,割破撒哈拉沙漠的南緣,最後在赤道附近流入大西洋。而廷巴克圖,就像弓背上露出的那枚箭頭,堅定地指向廣闊的北方撒哈拉腹地。
如此,就可以理解這座傳奇城市的地理意義了。在非洲,尼日河恐怕要排到尼羅河和剛果河的後邊,然則為什麼對那後兩條大河的探險卻晚於尼日河幾十年呢?恐怕我們不得不說,這完全是廷巴克圖的吸引力造成的。如果沒有廷巴克圖的神奇傳說,也許整個西非地區的歷史都要改寫。
1087年圖阿雷格人所建。中世紀是教學術和文化中心。由於其位於水陸交通要道,黃金、象牙、奴隸和食鹽在此集散,逐漸成為一個富庶的城市。時該城被迦納帝國統治,同時被所有周圍鄰居所覬覦。1324年,馬裡帝國佔領了通佈圖。1468年桑海帝國又征服了通佈圖,並沿著尼日河擴大自己的領土,通佈圖很快就成為桑海帝國的中心城市。
十四世紀中葉後為馬裡和桑海王國著名城市及商業中心。公元13世紀,隨著以尼日河為經濟中心的馬裡帝國的崛起,廷巴克圖日漸重要。由於它與傑姆之間發展的食鹽、谷糧和黃金貿易,其商業影響遠遠超過了它的軍事作用。它不僅接納了許多從撒哈拉沙漠邊界城鎮逃出來的外國商人,而且吸引了眾多學者。
所有這些人為廷巴克圖的發展及其包括貢達姆等鄰近地區的確立作出了貢獻。歷史名城廷巴克圖從公元14世紀中葉起,相繼成為馬裡帝國和桑海帝國的重要都市,修建了防衛城牆和清真寺。此時的廷巴克圖在曼丁哥帝國的統治下已成為重要的文化中心。城市結構的基本佈局就在那個時候確定下來。
在阿斯吉亞王朝1493年至1591年)時期,是西非的文化和宗教中心,城市建設密集發展。世界各地的學者紛紛到這裡講學佈道,那些能工巧匠更是在這裡大顯身手,使這座城市聲威遠震,與開羅、巴格達和大馬士革齊名,是當時著名的學術研究地之一。
這裡的建築是建築風格和阿拉伯建築風格的完美統一,其中最著名的建築當屬穆薩清真寺了。這個出名的建築群在1325年建立,經過了幾次擴建才形成的規模。這座清真寺由2座宣禮塔和3座內院共同組成,2座宣禮塔中較高的那座是市內最高的建築。市區的另一座著名建築是建立於14世紀的斯科爾清真寺。
在寺中聳立著一座裝飾精巧的宣禮塔。16世紀,教學者都在寺中那方形的祈禱大廳裡深造、論道。公元16世紀末期,摩洛哥人侵佔,城市遭到破壞,開始衰落。廷巴克圖歷史上是貿易和文化中心,是古代西非和北非駱駝商隊的必經之地,也是文化向非洲傳播的中心。
它享有“蘇丹的珍珠”、“神秘的通佈圖”、“荒漠中的女王”之美稱,是馬裡歷史上最悠久的一個古城。此外,它還以具有建築風格的清真寺而聞名於世。通佈圖的清真寺以及聖地在其發展的鼎盛時期教在非洲的傳播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16世紀由班迪亞拉基拉修復的廷巴克圖三大清真寺是阿士基亞王朝末期廷巴克圖作為首府達到黃金時代的見證。廷巴克圖清真寺向世人解說了傳統的建築藝術。在馬裡這個國家境內找到一個不起眼的居民點:通佈圖,又名廷巴克圖。今天它只有幾千居民,離西非大河尼日河北岸不遠,出了城就是撒哈拉沙漠。
但在歷史上,廷巴克圖卻大大有名,它曾經是當地歷史古國馬裡王國和桑海王國的主要城市,又是穿越撒哈拉的貿易重鎮。至少在兩百年前,西方人對這片土地幾乎還一無所知的時候,它的大名就已如雷貫耳。
於是,尋找廷巴克圖,遂成為當時所有西方探險家深入西非的終極目標。正是對那裡遍地黃金的幻想,鼓起了探險家們前赴後繼雖九死而不悔的勇氣。作為航海民族,西方人對陌生大陸的探險,一般總習慣於沿著大河展開。弄清大河的流向,尋找它的源頭,然後就可以建立貿易據點,最終控制整個地區。
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廷巴克圖是最早皈依教的城市,教在這裡發展的鼎盛時期,城內的斯科爾高等學府,有研究《古蘭經》以及法學、文學、歷史和天文、地理等的學科。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今天市內儲存下來的最著名的古建築是廷巴克圖大清真寺,也稱穆薩清真寺或康康清真寺,建於馬裡蘇丹艾爾·哈吉·康康·穆薩執政時期,由著名的建築師阿布·杜德吉於1325年到1330年設計督建,後來又幾經重修擴建,成為一組莊嚴肅穆、宏偉壯觀的建築群。
清真寺由三座內院和兩座宣禮塔組成,其中一座宣禮塔為全市最高建築。清真寺牆面呈深黃色,上面飾有各種圖案和浮雕,並刻有許多經文。寺內東西向有8排立柱,南北向有25排立柱,立柱林立,殿堂宏偉,尖塔高聳,呈現出精湛的建築藝術。市內的另一座名叫斯科爾的清真寺,建於公元14世紀末,也是一座著名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