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僅是特效上的差距,而是從電影籌備,到拍攝,再到服化道各個方面的差距。
“周導,我們都知道,1999年的時候,中美簽署to協議,其中便有關於電影的內容。
我國當時對於電影開放的承諾其中有一條為允許每年引進20部外國影片作為分賬片放映。
這一協定對於當時的中國電影具有重大意義,眾所周知,相較好萊塢極具規模的電影工業來說,華語電影起步較晚,過渡性保護措施確實有利於當時中國電影的良性發展。
然而,“過渡性”是有時間限制的,2012年,也就是兩年後,好萊塢電影必然大舉進入國內。
對於這一點,你是怎麼看的?”
怎麼看的?周明當然是用眼睛看,後面十多年的事,他有什麼不清楚的?
“影響自然是巨大的,大家都知道好萊塢的電影,工業化程度非常高,觀賞性非常強。
在這樣的情況下,隨著電影引進擴大規模,提升票房分成,自然會引起不小的動盪。
當然,這是不利的方面,有利的方面是,國內觀眾有福了,能看到更多精彩的電影。
而且,這對國內電影市場的擴大,也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同時敦促國內電影人創作出更加精彩的電影。”
相較而言,國內的電影市場並不成熟,電影型別少,數量少,觀影人數少,觀影人沒有固定的觀影習慣……
對於好萊塢電影的加入,雖然打擊了國內電影行業,卻也擴大了觀影群眾的範圍。
說到底,還是國內影視行業的水平不夠,若是能夠創作出足夠優秀的電影,又何必懼怕好萊塢?
閉門造車是不行的,故步自封更加不可取。
政策封鎖自然能夠保護華國電影慢慢發展,可狼來了,同樣能夠刺激創作者的激情。
說到底,這是一個競爭的社會,適者生存,不適應這樣的激烈環境,只能黯然退場。
所以說,周明並不反對開放好萊塢電影進入華國,說實話,這點信心還是有的。
當然,開放也是逐步的,一步到位估計會被整個電影行業擊潰。
“那周導覺得國內電影發展的方向在哪裡?”
周明道:“發展方向?自然是建立健全電影工業,把電影當作產品,朝著工業化的方向前進。
當然,這是長期的目標,短期內,國內電影的發展方向有兩個。”
“哦?哪兩個?”羅永毅頓時來了興趣。
“喜劇片和主旋律!”
“喜劇片和主旋律?周導可以細說嗎?”
周明自然不會拒絕,若是能夠推動國內電影行業一把,他也不會拒絕。
“其實無論是喜劇片,還是主旋律,其中都存在一個至關重要的點,那就是中西方文化差異。
不只是中西方文化差異,甚至可以說是,華國文化與外國文化的差異。
這方面做的最好的,自然是阿三,在天竺,寶萊塢可是能把好萊塢按在地上摩擦。
就像我們華國人,我們算是比較能夠接受外來文化的,可要欣賞一部米國喜劇,說實話,還是有些艱難。”
喜歡華娛之重回2006請大家收藏:()華娛之重回2006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