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副主任盯著白板上那個刺眼的“T=0”,鏡片後的面部肌肉繃緊。
她聲音壓得很低,卻異常清晰:“順利的話,給藥到插管成功,體徵初步穩住,各種監測管路全放好,十五分鐘。”
“這是最理想的狀態。”她補了一句,像是在提醒所有人現實的殘酷,“哪個地方卡一下,時間就得往後延。”
陳青鋒的筆尖在白板上劃過,留下痕跡:“T=0→&nin:麻醉誘導/插管/監測建立(錢)”。
十五分鐘。
僅僅是開始。
“消毒鋪單,擺體位。”陳青鋒看向器械護士長。
護士長語速極快:“肚子、胸口、大腿根,全都要露出來,消毒面積大得嚇人,鋪單也麻煩。我們兩組人一起上,最快也得十分鐘。”
&nin→&nin:體位/消毒/鋪單(護士長)”。
“周主任,體外迴圈組。”陳青鋒的筆尖指向體外迴圈的負責人,“股動靜脈插管,建好通路,到機器跑起來,多久?”
周副主任的眉頭擰成了疙瘩:“插管不難,但連管子、預衝、排氣泡,一點錯不能出。十分鐘,這是底線了。”
&nin→&nin:建立CPB(周)”。
“三十五分鐘…”底下有人忍不住低聲重複,嗓音發乾。
這意味著,人推進手術室,到真正有機器能保命,起碼要熬過半個多鐘頭。
這期間,那根隨時可能爆開的主動脈,就像懸在頭頂的鍘刀。
“機器轉起來,要觀察多久才能穩定?”陳青鋒緊接著問。
“最少五分鐘。”麻醉科的錢副主任和體外迴圈組幾乎同時開口,“得看血壓、灌注、氧合全都達標才行。”
&nin→&nin:CPB穩定(錢/周)”。
&nin”這個點上。
“孫副主任,”他看向婦產科代表,“迴圈一穩,立刻動手。”
“按您說的,五分鐘,孩子必須出來。”
&nin→&nin:剖宮產/娩出胎兒(孫)”。
白板上的時間軸,像拉滿的弓弦,每一步都透著崩斷的危險。
“孩子出來,新生兒科馬上接手。同時,婦產科縫合止血。”
“孫副主任,全身打著肝素,縫子宮,初步止血,大概要多久?”
孫副主任吸了口氣,聲音裡是化不開的沉重:“這個最難說。順利的話,十五分鐘也許能勉強按住。萬一血止不住…”
後面的話,她沒說,但那股寒意已經鑽進了每個人的骨頭縫裡。
&nin→&nin:子宮縫合/初步止血(孫),新生兒復甦(兒科)”。
陳青鋒在這一步後面,用紅筆重重畫了個星號,字跡用力:“*出血風險極高!預案:填塞/介入/切子宮*”。
“切子宮”三個字,讓會議室的空氣冷得像冰窖。
“好,假設初步止血過關。”陳青鋒的聲音聽不出情緒起伏,冷靜得讓人心頭髮毛。
“T=60分鐘,手術開始後一小時。”
“趙主任,李主任,”他轉向心外和血管外的代表,“從這開始,換血管,你們的主場。”
“阻斷,切開,接人工血管近端,灌注,處理分支,接遠端…”
心外科那位副高接話:“夾層情況不一樣,只換升主動脈加部分弓,最快也得兩個鐘頭。”
“要是全弓置換,甚至深低溫停迴圈,時間就沒法算了。”血管外科的副高補充,“還得看遠端撕到哪兒。”
&nin→&nin(3小時:主動脈置換(心外/血管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