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眾官皆散。權留魯肅共飲,至晚同榻抵足而臥。
夜半,權問肅曰:“方今漢室傾危,四方紛擾,孤承父兄餘業,思為桓、文之事,君將何以教我?”
肅曰:“昔漢高祖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可以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今乘北方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而據守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祖之業也。”
權聞言大喜,披衣起謝。次日厚贈魯肅,並將衣服幃帳等物賜肅之母。
肅又薦一人見孫權。此人博學多才,事母至孝。覆姓諸葛,名瑾,字子瑜。
琅琊南陽人也。權拜之為上賓。瑾勸權勿通袁紹,且順曹操,然後乘便圖之。
權依言,乃遣陳震回,以書絕袁紹。
…………
…………
…………
玄德躍馬過溪,似醉如痴,想:“此闊澗一躍而過,豈非天意!”
迤邐望南漳策馬而行,日將沉西,正行之間,見一牧童跨於牛背上,口吹短笛而來。
玄德嘆曰:“吾不如也!”遂立馬觀之。牧童亦停牛罷笛,熟視玄德,曰:“將軍莫非破黃巾劉玄德否?”
玄德驚問曰:“汝乃村僻小童,何以知吾姓字?”牧童曰:“我本不知。
因常侍師父,有客到日,多曾說有一劉玄德,身長七尺五寸,垂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乃當世之英雄。
今觀將軍如此模樣,想必是也。”
玄德曰:“汝師何人也?”
牧童曰:“吾師覆姓司馬,名徽,字德操,潁川人也,道號‘水鏡先生’。”
玄德曰:“汝師與誰為友?”小童曰:“與襄陽龐德公、龐統為友。”
玄德曰:“龐德公乃龐統何人?”
童子曰:“叔侄也。龐德公字山民,長俺師父十歲;龐統字士元,少俺師父五歲。一日,我師父在樹上採桑,適龐統來相訪,坐於樹下,共相議論,終日不倦。吾師甚愛龐統,呼之為弟。”
玄德曰:“汝師今居何處?”
牧童遙指曰:“前面林中,便是莊院。”
玄德曰:“吾正是劉玄德。汝可引我去拜見你師父。”
童子便引玄德,行二里餘,到莊前下馬,入至中門,忽聞琴聲甚美。
玄德教童子且休通報,側耳聽之。琴聲忽住而不彈。一人笑而出曰:“琴韻清幽,音中忽起高抗之調,必有英雄竊聽。”
童子指謂玄德曰:“此即吾師水鏡先生也。”
玄德視其人,松形鶴骨,器宇不凡。慌忙進前施禮,衣襟尚溼。
水鏡曰:“公今日倖免大難!”
玄德驚訝不已。小童曰:“此劉玄德也。”
水鏡請入草堂,分賓主坐定。
玄德見架上滿堆書卷,窗外盛栽松竹,橫琴於石床之上,清氣飄然。
水鏡問曰:“明公何來?”
玄德曰:“偶爾經由此地,因小童相指,得拜尊顏,不勝萬幸!”
水鏡笑曰:“公不必隱諱。公今必逃難至此。”
玄德遂以襄陽一事告之。水鏡曰:“吾觀公氣色,已知之矣。”
因問玄德曰:“吾久聞明公大名,何故至今猶落魄不偶耶?”
玄德曰:“命途多蹇,所以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