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縝問:“吳公,難道他想滅大理?”
王巨交待了滅占城後面還有一段話,臣聞崑崙關一役,儂智高生死不明,狄青憑一皇冠屍骸亦難斷定其生死,民間多雲儂智高逃至大理,欲犯巴蜀,故巴蜀百姓一日三驚,朝廷令蕭注楊文廣率兵西上,大理方獻奩盒,內裝一顱,雲,此儂智高也,然難以甄別。臣至廣南後,農氏多言,儂智高仍活於人間,於大理積攢力量,準備東山再起也。
流民破升龍城,臣派屬下前去掩埋受害百姓屍骸,又派交趾降將前往升龍甄別交趾皇室重臣,然發現諸多宗室重臣不知所蹤,臣多方打探,方知之多隨難民流竄於大理。臣已派使前去大理責問,令他們一一索拿歸案,然臣憂之大理難聽令也。
所以王巨的意思就是他將佔城的事解決了,再派兵西向,嚇一嚇大理。不過他手中的兵力少,又是從東路而去的,道路遙遠,因此請熊本與苗劉二人率五千騎兵、三千川兵,自巴蜀徐徐南下,兩相配合,威逼大理將交趾這些宗室重臣一一交出來。不然交趾以後難以治理,為何?因為流民馬上就要裝上船運回內陸,官兵也要一一撤退回來了,那麼還有許多交趾百姓返回家園。如果沒有這些宗室子弟與重臣呼號,章惇來到此間後,以他的才能,必然順利治理交趾。不過有了這些宗室子弟與重臣呼喚,說不定交趾又會烽煙四起,那麼這些遷徙的百姓非是救之,而是害之。
所以韓縝就有點兒不解,王巨說只是嚇一嚇。
而且說得不對嗎?
如果交趾真有宗室子弟逃到大理,登高一呼。以後交趾必然會有一些百姓揭竿而起,況且這些交趾百姓當真不恨宋朝嗎?
主要他是因為知瀛州,與遼國談判疆界線“有功”調到西府的。因此對南方的很多事不大清楚。
吳充便解釋了一句:“韓公,你可知道王巨在廣南訓練了多少騎兵?兩萬有餘!”
“廣南那來的馬?”
“廣南有馬。那些蠻人喜養馬,多當作了食物,於是王巨從他們手中購買過來,又從大理購買了大量戰馬,並且為此事置了自杞州。”
“原來如此。”韓縝終於明白了。
這事兒鬧得不小。
這個自杞有點兒麻煩,史上北宋滅亡,南宋只好從大理買馬,這才出現了鼎鼎大名的茶馬古道。不但有滇馬,還有蕃馬。
然後自杞將特磨道封鎖了,逼得宋朝只能將馬道置在自杞道,羅殿國人也眼紅了,跟著插手了馬道。
南宋的馬貿易,那會有多大?一年少則幾十萬貫,多達到近百萬貫馬貿易。放在一個國家不算什麼,但放在兩個苦哈哈的部族裡,經濟立即得到好轉,由是兩個部族強大起來。得以立國,並且為了馬道而互相攻伐。
羅殿國還好一點,特別是自杞國。腰裡彆著兩把刀,然後裝瘋賣傻,俺們不會說宋朝話,如意了馬上交易,不如意了撥出兩把刀就要砍人。一時間在整個南方都臭名昭著。甚至過份的是他們仗著南宋重心不在廣南,不但在橫山寨交易,還強行闖到邕州城交易。廣南的官員沒辦法向朝廷交差,所以只好說他們擁兵十萬,精騎過萬。為了省事,只好牽讓他們……
王巨對這段歷史不大清楚。不過派了斥候打探,這時候自杞蠻們就有了這麼一點動向。
非是自杞蠻不好。而是這些蠻酋們不好。
這裡又要涉及到一個改土歸流與港燦的故事。
其實政治有時候與搞科研一樣,通了一樣,就能通數樣,所以才有一個說法,以史為鑑……比如司馬光善長權謀,《資治通鑑》裡就多寫的權謀鬥爭,看上十幾遍,也許做官會變得很容易……看老午的架空,會看到一個自幹五的一些想法,也會注意到歷史的另一些角度,制度,外交,財政,商貿,水利,農業生產,戰爭的後勤等等……
因此去年時王巨刻意誘惑這些蠻人動手,又逼迫其他蠻首獻出子弟來做兵士。
這個坑就埋下去了。
然後大批戰馬源源不斷地從特磨道與自杞道而來。
這些酋長們又眼紅了,不以為他們真傻,那是裝傻裝強悍。史上大規模軍隊來臨時,這裡就幾乎沒有遇到過頑強的反抗。
然而許多村寨均分了田地後,又沒有族酋統治,因此這些酋首們開始下黑手了,發起了征伐。
另外也扣剋了諸兵士的薪酬……
內仇外仇一起產生了,今年春天王巨再度動手,權當是練兵了,幾乎將自杞道上三分之二蠻首處死,王巨這才上書請置自杞州,並且說了一件事,歸土歸流。
諸葛亮七擒孟獲故事家喻戶曉,唐朝還是延用了諸葛亮的做法,宋朝也是如此。
扶持一個或幾個豪強坐大,借他們的手統領羈縻地區的治安,也就是土司制度。
不過諸葛亮那是權宜之計,當真這些蠻首在朝廷扶持下壯大,就能忠心於朝廷?就算他忠心於朝廷,他們的後代呢?相反的,在手中力量越來越強大後,他們的野心也隨之增漲,所以才有了南詔之殤!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那麼為什麼又與港燦有關?
一樣的道理,港人治港了,於是扶持幾個有名望的商人,再借他們的手穩定臭港治安,發展臭港經濟了。
然而人性是自私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就象王巨,對宋朝是很忠心,不管忠心於這個國家還是趙氏家山,但只要趙頊苗頭不對,相信王巨立馬乘船去海外做海外王去。
在國家扶持下,這些人生意越做越大,然後擠壓了小市民的生存空間,貧富嚴重不均了,生存矛盾嚴重,外國勢力進入後。迅速就造就了大量港燦。香港也就成了臭港了。
然而這些人真的會對國家忠心嗎,官員們都很少有幾個人做到愛國,況且是商人?看到苗頭不對。立即撤資逃跑。所以報紙登載某某人跑了,何必之。空讓人笑掉大牙!
因此這個政策從開始就是錯誤的,當然,也無妨,總會有錯的政策對的政策,李世民還犯錯呢。調整就是了。這個虧吃了權當一個教訓,亡羊補牢,來得及補救,但別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