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網路小說 > 歷史軍事 > 暗黑大宋 > 第三五六章 世襲

第三五六章 世襲 (第2/3頁)

推薦閱讀:

“吉浦兄,為何想起這個?”可憐的,王巨用了這個,而不是用遷都一詞。

呂惠卿揚了揚手中的一冊舊唐書。

“哈哈哈,”王巨不由樂了。

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好幾次偉大的遷都。商朝的那次不算,太遙遠了記載不大真切。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因此快要亡國的遷都也不能算,那是一種無奈。例如東晉與南宋。

還有一種為權臣把持朝政的遷都也不能算,如曹操將東漢都城遷到許昌。

真正的遷都有好幾次,比如孝文帝的遷都,他的目標就是漢化。沒辦法,那時的漢人還有著漢朝的驕傲,冉天王就不說了,各大漢人豪門同樣瞧不起這些鮮卑人。不漢化,不融入到漢人體系中,北魏就無法統治中原。

應當來說,他做成功了一半吧。最不成功的就是元朝,幾十年,回大草原了。最成功的是滿清。

後來的明朝。

朱棣遷都用意也不是天子御國門。他不遷都,呆在南京不行哪,能坐穩那個位子嗎?於是將首都遷到了北京。這才是真相。但後人扯得遠了,有人說遷得好。天子御國門,多威風啦。有人說遷得不好,北京一破,明朝滅亡了。中國沒有了。

為什麼說中國沒有了,不錯,滿清疆域更大,因此袁老師再三貶明揚清,然而再認真去想。明朝雖然不及宋朝開明,但也不完全閉關自鎖,包括西洋來的火器,立即學習,包括大學士內閣次輔徐光啟,不僅學習西洋傳來的科學,自己還投身於天主教,將學來的東西編寫成書印刷,讓天下人學習。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即便與西洋會有些差距。但應當不會太大吧。

因此中國的拐彎點就是這個北京。

但與天子御國門有多少關係呢?真相是一點關係也沒有,北京不是滿清攻破的,而是李自成攻破的。並且李自成造反。將中原防禦工事與軍事掃蕩一空,由是明朝連一個迴旋餘地也沒有了。否則那麼多皇子皇孫,選一個代理人,當真那麼困難?那麼以滿清的兵力,節節受阻,能打到哪兒?

另外就是武則天這次遷都。

她的遷都乃是做皇帝,在長安是做不成皇帝的,哪裡是關隴門閥所在地。

以及一次未成功的遷都。

趙匡胤臨死的那一年,視察洛陽。並且洛陽城牆一起由趙德芳的岳父焦繼勳修好了,還修了一些河渠。也就是遷都一事都安排得差不多了。但在這時候遭到趙匡義的反對。

由是傳出一番話,趙匡胤說開封無險可守。想要宋朝長久,王都一是長安,迴旋餘地太大了,就算北方遊牧民族攻破中原,洛陽,再拿下潼關、長安,宋朝各方面早準備好了防禦,那麼局面再壞,也不過是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次之洛陽。洛陽不及長安之險,但前面好歹還有一個虎牢關!

這裡還有一個背景,當年的開封遠不及現在的開封,雖是好幾個分裂王朝的首都,雖然在後周繁榮起來,但不過那麼一回事罷了。因此就是遷都長安,壓力也不會那麼大。

趙匡義卻說了一句,江山在德不在險。

似乎有理似乎無理,如果每一朝代能真正做到德被天下,就是遷都北京又有何妨?但可能嗎?

最後趙匡胤沒有作聲,然而也沒有遷成首都。

實際這裡面的背景不是這兩句對話,趙匡胤遷都,乃是趙匡義在開封經營多年,讓趙匡胤擔心了。趙匡義之所以成功,乃是一遷都,涉及到的利益太大了。特別是後來所謂的“朔黨”,王都一動,他們家離首都就遠了,離首都越遠,後人進入政治圈就越難。那麼他們甘不甘心?

於是趙匡胤選擇了最小的代價去洗劫趙二的勢力,那就是扶持趙三上臺,然而趙三還沒有上臺,那個雪夜,一把玉斧的影子,讓宋朝從此產生質的轉變。

趙大死與不死,宋朝命運肯定是截然不同的,至少兩次北伐不會敗得那麼慘。

王巨又看著書上那段武則天遷都的記錄。

這招很狠很具體。

國家種種危機,主要就是集中在朔黨這個既得利益上。

一旦將首都遷到長安,離朔黨勢力範圍遠者兩千多里,近者也有一千多里,不用十年二十年,朔黨勢力也就漸漸淡化了。頂多變成明朝南京那樣的遺老,雖在當地有影響,但不至於操給國政的走向。

最新小說: 我不想成為帝王 明初第一豪強 戰地僱傭兵 快穿之打臉女配 穿越南唐之帝王霸業 穿越之逍遙詩仙 三國:孫策 我要做帝王 重生元末拿到明太祖劇本 極品小書生 大唐:開局李二請我教他造反 元嘉紀事 大明:鄭成功之孫,打造日不落 終極兵魂 某時空管理局的打工仔 暗黑大宋 帝國梟色 風起三晉 盛唐不遺憾 三國:我成了劉備四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