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兵隊留在這處城門裡,作為應急機動……”
“在城門內設立傷兵營和救護所……”
“第二營和暫編第四營進城,執行肅清和物資收集,……”
“第一營留守營地……同時約束和控制那些散兵隊……”
“捉生隊配合第三營,在硤石山方向設立預警陣地……”
然後我轉頭對直屬參事第五平道
“彈藥和兵甲消耗統計處於來沒有……”
“各隊的配合和武器利用效率,是否還有提高的空間……”
“各隊的訓導虞侯,負責收集和編寫戰後感想和心得……”
“明日我就要看到結果……”
這時,將虞侯趙隆那裡,審問守軍俘虜的結果也出來了。
然後我才知道,下蔡這座小城裡居然一度聚集了上萬兵馬,主要分作兩部分。一部是本地聚集起來的團練兵和鄉勇之流,一部則是渡河投奔潁州的前鍾離鎮舊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昨天貿然出城迎戰,而被我們擊潰的,乃是本地的團練兵,外加潁州州城派過來一隻馬隊。因此今天守城的主要力量,那是客居此地的鐘離鎮一部,被安排在這裡就食和駐紮,大概有四千多人。
因此,城破後,抵抗意志才崩潰那麼快。
我一邊聽著他們的口頭彙報,一邊馬不停蹄的走過門洞,穆隆領著親直團的一隻馬隊,早已迎候在前,簇擁著我穿過滿目瘡痍的城區,在沿途遊曳的軍士致禮和問好聲中,徑直來到了還算完好的,前後三進的縣衙之中。
比較寬敞的前廳大堂,已經被匆匆收拾整理過,掛起帷幕放上書架和桌几、櫥櫃、案卷,就成為我號施令的臨時中軍。
這時候,6務觀那裡也送進來傷亡統計,由姚平仲念大聲宣讀道
“第三營陣損一百七十一人,第二營陣損七十四人……”,
“主要居於前列為城頭飛矢所傷……”
“暫編第四營戰亡五百六十九人,傷二百三十七人……”
“大多數佚於門樓之下……以第二、第三、第七大隊,折損最眾”
“散兵隊戰亡五百七十二人,”
“其中城牆助攻三百零五人,五十七人為陣前執行軍法所殺,二百一什人陣亡於巷戰……”
我微微點了點頭,相比我們的對手規模和數量,還是有守城的防禦加成,這個傷亡比還是可以接受。這些年見多了了各種各樣的生死之後,傷亡對我來說,大多數時候,也就是一個紙面上的數字。
“還是老樣子正編三營的缺損,從暫編第四營裡擇優遞補……”
“暫編第四營的缺口,到散兵隊裡選人……”
“優先考慮那些年紀輕,學東西快,容易塑造打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