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五這天,一大早就挑著扁擔出門做買賣的小販路過衙門口,發現不少人聚在告示牌子底下,指指點點地議論著什麼,好奇地走近一瞧,那懸的高高的木牌上不知何時貼上了一張鑲了黃邊的榜文。
耳邊聽到有人說——
“嘖嘖,這是朝廷通緝的要犯,上頭說他殺了好幾條人命,誰能逮著他,送到衙門去能領一百兩黃金呢!”
小販不識字,一邊咂舌,一邊盯著左半邊的人像,那是個四十來歲的男人,闊刀眉,細長眼,嘴上還有兩道小鬍子。
......
皇榜貼剛剛貼出去,就有一個人認出了畫像上的這個“朝廷要犯”,此人正好是寧王府上門客,一發現這等大事,二話不說直奔寧王府。
不得了哇,薛相府裡的二總管居然是皇上下令要通緝的兇犯!
劉灝這會兒正在王府,哪兒也沒去,本來今個兒十五有朝會,但是中秋節后皇上解了他的禁足令,卻沒開口讓他回到朝堂上去,他便只好憋屈著。
劉灝聽到這個訊息,大愣之後便是大笑,大手一揮賞了此人一錠金元寶,掉頭就去和心腹商量如何操作。
就憑劉灝與生俱來的政治敏覺,皇帝突然發皇榜通緝犯人,事先一點徵兆都沒有,可見風聲緊,那犯人絕不可能只是殺了幾個人這麼簡單。
此事大有文章。
寧王府頗有兩個謀略出眾的幕僚,當即就給劉灝出了幾個絕妙的主意,當中有一個先下手為強的辦法,最合劉灝心意。
薛府的二總管不是尋常人,安陵城裡認得他的人大有人在,所以這一時半會兒沒人敢去揭發。
這個“功勞”寧王不好不搶,他門下的人也不行,得找個最合適的人去,這人是誰呢?
寧王的表兄弟。尹相府的三公子,羽林軍左副統領,尹元戎。
讓尹元戎去,有兩個好處。這一來嘛,尹元戎是羽林軍統領,那是皇上的禁軍,他可以直接帶兵去薛府抓人,這動靜越大,對薛家就越不利。
二來,人抓過去肯定要審,刑部都是薛凌南的人,為了避嫌,肯定會交由大理寺去辦案。大理寺卿郭槐安是個油鹽不進的主兒,要想得到第一手訊息,就必須有人參與進去,尹元戎如果第一時間抓了人,總能想方設法參一腳。
三來。雖是表兄弟,但眾所周知尹元戎和寧王府走動的不勤,事發後別人不會往劉灝頭上想。
於是劉灝立即吩咐下去:
“速去打聽元戎這會兒在哪,派個臉生的揭了皇榜去尋他,務必要讓他帶著人手去薛府抓人。”
尹元戎就算不想沾惹麻煩,遇上人拿了皇榜去告他,總不好視而不見。那是藐視皇命。
......
皇榜在安陵城各個鬧市佈告出去不到一個時辰,就有一小隊羽林軍趕到了薛府門前,羽林軍左副統尹元戎板著一張臉領頭,叩門而入。
薛凌南剛剛從宮中回來,為了今天早朝上發生那點兒事,心氣兒不順。就在花園裡遊走散心。
為了爭取出徵倭國的領兵大權,幾個武將在早朝上鬥得臉紅脖子粗,左相一派今天表了態,重提由東菁王帶兵一事,皇上看起來猶豫不決。其實已經不耐煩了。
薛凌南對於是不是東菁王領兵不置可否,這件事他與薛睿私下討論過,祖孫兩個都以為時機不到,現在就派兵攻打倭國,並非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