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雕刻水運儀象臺的蠟模。”
秦淮悠閒的講解著。
氣氛有點‘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浪漫。
“它一共有五層。
第一層木閣名叫;正衙鐘鼓樓。負責全儀象臺的標準報時。
木閣設有三個門。
我們知道,古代將一分成十二個時辰,每一個時辰又有時初和時正。”
秦淮一邊雕刻,一邊跟商雅講述。
“這個我還真的不知道唉。”
商雅窘迫的一笑,古代一分十二個時辰她懂,但時初和時正就不懂了。
“嗯。”
秦淮輕輕一笑,眼神中滿是寵溺:
“時初就是每一個時辰的開頭,時正就是每一個時辰的中間時刻。
這就是細分時辰,便於計時。
這座水運儀象臺,雖然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設計並創作,但它的時間卻能精確到一刻鐘。
每過一刻鐘,一個穿綠衣的木人在中門擊鼓。
到了每個時辰的時初,儀象臺中就會有一個穿紅衣服的木雕人兒在左門裡搖鈴。
到了每個時辰的正中,有一個穿紫色衣服的木人在右門裡扣鍾。”
到這裡,秦淮拿起圖稿,將設計圖擺在商雅面前。
用具體的畫面,給商雅最直觀的感受。
商雅唯一的感觸就是,這也太超前了!
“第二層樓閣呢,是換一種表現方式報時。它的正中有一道門,每逢一個時辰的開始時,一位穿紅衣的木雕人兒就會持時辰牌出現在門前;
每逢各個時辰的正中,一個穿紫衣的木雕人兒拿著時辰牌出現在門前。
這一層共有紅衣木雕人和紫衣木雕人十二位,手上的時辰牌牌面上依次寫著子初、子正、醜初、醜正……
就和現在的機械語言報時一樣,不過礙於當時科學技術沒辦法使用語音,古人只能透過文字。”
起這些,秦淮如數家珍,無比詳盡的解釋著。
看得出來,秦淮研究的苦功夫下了不少,甚至,秦淮研究到近乎苛刻了,一個的細節,都要列入關注點——畢竟是努力到讓系統都絕望的奆老。
“第三層木閣負責報告時刻。該層木閣正中有一個門,每過一刻鐘,一個穿綠衣的木雕人持刻數牌出現在門前。
此層一共有九十六位綠衣木雕兒,刻數牌牌面上依次寫著初刻、二刻、三刻、四刻等……
第四層木閣負責晚上的報時。
該層木閣中間有一個門,木門內建一木雕人,逢日落、黃昏、各更、破曉、日出之時,木人擊鉦報時。
第五層木閣負責報告晚上的時間。
這層木閣中間有一個門,日出、日落、昏、曉、各更,一個穿紅衣的木雕人持牌出現在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