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後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處理方式的變遷,木雕工匠們為了適應時代,就簡化了工序,這便是現代的上色工藝。
當然,現在依舊有木雕工匠給將作品拿給漆藝工匠上漆。
這種古老精緻的合作方式並未滅絕。
只是較之現代上色工藝,要少見了很多。
而秦淮要使用的,則是簡化版的上色打蠟工藝。
——首先,把滲透性頗強,而且不會輕易暈染開的水粉顏料放在桌上。
然後在小白瓷碗中倒入果漆,慢慢加入顏料調和。
秦淮舀的顏料很少,只在一碗果膠中灑了一點點顏料。
相比於果膠,顏料的分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而調製出來的顏料,也只是半透明的淺色。
之所以如此調製顏料,也是有講究的——
因為這不是給油畫稿圖覆上穠豔的色彩,而是為了將木紋的本質美感更好的烘托渲染出來。
故而一般來說,顏料與果膠的比例都會保持在一比三十五。
最後得到的顏料顏色也必須儘量稀薄。
這也是有講究的!
顏色稀薄的好處很多。
其一,如果第一次上色太淺,還可以再上一次甚至兩三次,但若是第一次上色太穠,那麼卻無法更改了。
除非你把這片料表呢刮掉。
然而這樣一來,就把作品完全破壞了。
很顯然,調製淺色顏料比濃色顏料容錯率高。
其二,使用淺顏色上色,還可以有意識的在某些地方多上色幾遍,營造出色彩漸變的效果,以增加作品層次感。
基於以上兩種原因,木雕工匠們都會選擇一比三十五左右的比例。
當然,這些都是藏在小小一道工序裡的一個小細節。
而一件精品木雕作品的背後,需要講究的細節有上百處,少一處都不行!
可以說是十分繁瑣了。
初學時,很多木雕工匠心態都會崩潰。
不過正是這一個一個飽含匠心的細節,讓得原本醜陋不堪的木料,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蛻變。
最終驚豔了時光。
……
秦淮坐在書桌前安靜調製顏料,目光微微凝肅,偶爾在一旁的邊角料上塗抹試色。
一份從骨子裡流出來的認真,如檀香蔓延開來。
看得商雅情不自禁給自己加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