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盼緩緩開口,
“這顏色女孩子家帶著不好看,不如就送給大嫂。珠珠,你親自幫我送了過去。”
大少奶奶李氏在顧家一直沒有多少存在感,這回連顧珍也十分的意外,“大嫂小家子出生,不用送這樣好的東西吧,小妹還是自己留著吧!”
顧盼看了顧珍一眼,同樣是說話,顧柔總是拐彎抹角的,即便你知道她的心思不純,單從言語上是挑不出多少錯誤的,顧珍就直接了當,句句難聽。
顧盼忍不住懟道,“那也是我們顧家的兒媳婦。我們戴的,她自然也戴的。”
顧珍沒再說話。
顧柔卻是看著那一對鐲子看到了心坎裡去。
有的人就是這樣,得到了一樣東西是一件喜悅的事情,可是忽然發現別人得到的更多更好,那這一份喜悅便變成了累贅。
顧柔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得隴望蜀,永不知足。
珠珠起身接過錦盒出去了。
顧珍卻是喜得也快,惱的也快,她站起身來,喜滋滋的說道,“現在太陽西斜,我們去看看大姐,正好把步搖送過去給大姐挑選,小妹要不要一起去。”
顧盼沒有拒絕。
幾人朝著顧嫻的院子走去。
嬌園裡亭臺樓閣,美不勝收。
可是,這樣美麗的院子此刻卻籠罩了一層淡淡的憂傷。
三姐妹進去的時候,顧嫻的大丫頭阿日看見忙行禮,“見過郡主,見過二姑娘,三姑娘。”
顧盼雖年紀最幼,不過有了封號,是皇上御封的清城郡主,自然在四姐妹之中最為尊貴,所以丫頭們見禮的時候,顧盼總排在前面。
顧珍和顧嫻一母同胞,感情最好,所以她問道,“你怎麼在外邊伺候?大姐呢?”
阿日臉色微黯,小聲的說道,“太太剛剛離開,大姑娘心情不好,正悶在屋子裡呢!”
顧盼想了想,前世她雖與顧嫻接觸不多,不過從顧柔口中也知道顧嫻心情抑鬱的原因。
顧老夫人所生的三個子女,排行第三的是一個女兒,也就是顧盼的姑母,嫁入漓縣的一戶商賈之家。
顧氏出嫁的時候,顧王還沒有封王,所以當時嫁了一個商戶。
因為嫁的近,顧氏常回孃家,顧氏的大兒子張敏元比顧嫻年長四歲,一來二去,顧氏就看中了顧嫻,也不和嫂子說,只與母親兄長把婚事說定了。
待周氏知曉的時候,自然是一場大鬧,一則看不上小姑子的商戶之家,二則不滿丈夫和婆婆不把自己放在眼裡,長女的婚事說也不說一聲,就定了。
姑嫂一場大鬧,最後,顧氏的婆婆也不高興了,這門親事自然而然就黃了。
可是表兄妹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心裡大底都是願意的。
這樣被生生的棒打鴛鴦,難怪顧嫻一直鬱鬱寡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