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知知在書院琢磨練功的時候,黑匪山的一切依舊如火如荼地進展。
棉紡作坊的效率越來越高了。
第一批棉布生產完畢,一部分按照訂單量交給吳富貴的商隊賣去外地,另一部分則在白雲縣的布料店試水。
眼下正值深秋初冬,潯州的天氣正要轉涼,是大家需要布料做冬衣的時候。
棉布一上市,就賣得很火爆。
很多百姓都驚訝,棉花居然也可以紡成布,而且紡得結實又柔軟,比麻布柔軟舒適太多了。
價格雖然比麻布貴,但是比絲綿可便宜。
人家一打聽這布是哪裡產的,結果聽說是黑山布。
物美價廉的黑山墨已經是讀書人中很有口碑的墨錠了,這會兒再出來一個黑山布,大家聽著“黑山”二字,莫名地有種信任感。
白雲縣裡的布料店和裁縫店的掌櫃們,紛紛跑到黑山食肆去,想訂購更多的黑山布。
白雲縣下邊的其他村子見棉布這麼火爆,有的想著要不明年種些棉花?
可又擔心棉花不好種,收成不好白費力氣,還白白佔了地。
而且就算種了棉花,不懂如何將棉花紡成布,也白搭。
就在這些村子猶豫之際,良民村委託宋縣令放話:
“良民村長期收購棉花,其他村子若種了棉花的,都可以送去良民村或者黑山食肆。來年種棉花的,到時候收成了也可以賣過去。
若是有村子不知道該怎麼種的,還可以請良民村的人指點。”
宋縣令為官耿直,說的話在百姓心中很有威信力,於是白雲縣的不少村莊都打算來年春天播種棉花。
吳富貴的商隊及時從外地帶回一批棉花種子和現成的棉花,又賺了一筆。
郝仁如同之前送黑山墨一般,送了兩匹黑山布給宋縣令和顧刺史。
顧刺史一聽良民村在收購棉花,覺得這是大好事,說不定能把別的縣也帶動起來。
他之前見到黔中道大亂,流民四散的景象,感慨若要轄地長治久安,就不僅得一個村子富,要大多數人都過上好日子才不會生亂。
顧刺史讓人帶話去黑山食肆,問良民村除了棉花還考慮收什麼,他可以號召全潯州供應原料。
良民村那邊很快給了答覆:
“除了棉花,還需要桐油和人手。”
顧刺史的影響比宋縣令大。
他召來潯州各縣的縣令,讓大家鼓勵各村在保障基本產糧的前提下,有餘力就去種棉花和桐油,可以讓村子增加額外收入,還可以去良民村的作坊短期幫工。
這個訊息放出去,全潯州的村子都躍躍欲試。
嶺南不富裕,能有多賺錢的機會大家都想試,現在是農閒時期,種不了棉花,但是卻可以榨桐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