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春與美食
清明粿的粉要先放鐵鍋裡炒制熟,和麵倒是用的涼白開。
先做的艾草的,揉成團之後再加入食用油揉光滑,再用濕布蓋上。
其餘的都是同樣的道理。
“我記得青團都要用開水揉麵的,為什麼這個是拿來炒的呢?”夏空時好奇道。
婆婆說:“前面的人傳下來的,為什麼就說不清咯,但兩個吃起來味道肯定有差別的。”
清明粿的餡料也是夏空時從沒見到過的,蔥花肉的餡料,肥瘦各佔一半的豬肉切成丁加入調料跟蔥攪和在一起。甜的餡料倒是常見的黑芝麻花生白糖,和炒制過的熟粉攪拌起來。
把面團揪成一個個大小一致的劑子,在手心壓扁,包入做好的餡料,餡料不用很多,不然到時候放進模具裡壓成不到一厘米的厚度會破開。
最特別的當屬要在每個包好餡料的面團上再黏上兩種不同顏色的面團小球,是用來區分不同口味的,婆婆說也是因為這樣看起來更好看。
模具裡要刷油,不然不好脫模,脫完模的清明粿正面就是魚和福字,也有雙喜字樣的模具,做的紅色的。
“這個紅糖的皮也用蔥花餡嗎?”夏空時見婆婆往糖皮裡加入一勺蔥花餡,他知道甜的配鹹的好吃,但是這種搭配還從沒見過。
婆婆揪了兩塊綠色和白色的面團印到包好餡料的面團上,說:“好吃,喜歡吃的一吃就停不下來。”
把黏有綠色白色面團的那面朝著模具裡的花紋,在一點點按壓平整,婆婆說:“方言裡還管清明粿叫‘印果兒’。”
這些都是夏空時從前不知道的,覺得新奇,沒想到一個簡單的清明時令美食背後有這麼多文化內涵。
一個下午,三個人做了三百來個清明粿。
做好的清明粿放到紗布上再一屜屜疊在一起,放進土灶上去蒸。
沈風回來生火,婆婆擔心他衣服弄髒,從房間裡拿出了一件洗到褪色的圍裙給他圍上。夏空時蹲在一邊看沈風回生火,問:“你會燒嗎?”
“會一點,以前燒過窯。”
“燒的什麼?”
“茶具,全燒毀了,就學會了燒火。”
夏空時張開雙手放在燒火口取暖,聞言笑了起來,說:“原來還有沈老師做不了的事情。”
“我做不了的事情多了。”
夏空時伸手夠來一張小凳子坐著,問:“比如呢?”
“比如……”
話才說了一半,婆婆拿來了家裡冬天地裡挖的紅薯,放進火裡讓他們烤來吃。
夏空時看她手止不住地抖著將紅薯放進火裡,騰出位置又搬來張小凳子讓她也跟著坐在火前暖暖。
小小的土灶前圍坐著三個人,橙黃色的火光躍動在每個人的臉上。她和兩位遠道而來的年輕人講起了自己年輕時的故事,她年輕的時候做清明粿是村裡出了名的,有些人家到了清明懶得家裡自己做,都會來她家買來去祭祖。
也許是太久沒跟人說話了,她一說起來就滔滔不絕,差點把清明粿蒸過了頭。
夏空時嘗了最好奇的糖皮蔥花肉餡的清明粿,跟他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樣,肉餡裡的肥肉不會膩,糖皮也香甜軟糯,甜鹹交織,確實是喜歡的人會很喜歡,沈風回就吃不太來。
艾草的清明粿裡摻著艾草纖維,跟平時吃的青團、餃子形的清明粿都不一樣,很清新帶著大自然的氣味,跟隨來的工作人員也都覺得這是他們吃過最好吃的清明粿皮。
三百來個清明粿一次性五屜地蒸也要蒸上好久了,從遠處看,這座小院子裡的煙囪裡不斷生出乳白色溫暖的炊煙,路過的村民裡有人好奇,老人家今天做飯怎麼會做那麼久,是不是兒女回來了。
七點多鐘蒸完最後五屜清明粿,今天的任務就完成了。婆婆找來最簡樸的紅色塑膠袋,把晾涼的清明粿一個個摞起來放進去,她給每個人都裝了一袋子,每個收到沉甸甸心意的工作人員都向婆婆表達了謝意。
天已經放晴了,走出屋子的時候頭頂明月高懸,來自好幾光年之外的星光籠罩著這片安謐的土地,周遭一切都被照得清晰可見,萬物悄然蘇醒,遠處的山坡上傳來鳥鳴。
“難怪總聽老一輩說夏天他們都會選在半夜出去務農,原來鄉下的夜晚真的亮得跟白天似的。”
要返程了,夏空時和婆婆道了別。
提著一大兜清明粿往車走的時候,夏空時沒忍住回頭看去,婆婆就倚靠在門邊,手裡拄著柺杖,小小的身軀佝僂著,顯得單薄。
夏空時扯了扯沈風回的袖子,沈風回低下頭來聽他說話,兩個人不知道交談了什麼,夏空時突然轉過了身,朝小院的方向跑去。
跑得太急了,沈風回那件風衣穿在他身上本身就大,被風吹得鼓鼓的。
“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