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遠沒有在沼澤地邊緣猶豫太久,就毅然踏入了沼澤地。
但這次他把背後的武士刀連刀鞘一起解下來,握在手中。
正如程德文老人所說的,於遠本來是想從沼澤邊緣離開,引出戰士追擊,再一一擊破。
但沼澤地的訓練,有獨特的環境意義。因為沼澤地裡的戰鬥,人無法像在陸地上那麼靈活,很多原來在陸地上很強大的戰士,到了沼澤和江河湖海這種特殊環境中,居然無比弱小。
於遠剛才已經領會過沙漠裡的那種不好著力,下盤不夠紮實的感覺,以及移動時的凝滯感。
但那種環境對於遠影響不大。
普通的地面同樣有鬆散的地方,再加上海邊的沙灘同樣和沙漠一樣,鬆軟、不容易著力,於遠都有過類似的體會,很快就能調整過來。
於遠的運氣和呼吸法也已經大成,腳步根本不需要太過於與地面接觸,也就是我們民間說的“身輕如燕”。
反而是戰士們受到沙漠地形的影響更大,所以沙漠裡的戰鬥是最快結束的。
於遠一踏入沼澤,就感覺到了和平時的戰鬥環境完全不一樣的感覺。
這個沼澤地雖然是人工製造的,不會有沒頂的深處,但高過胸部的深度和齊腰深的地方比比皆是。
由於沼澤的腐敗氣味,讓於遠靈敏的嗅覺幾乎不起作用,已經很難透過氣息,判斷出戰士們所在的位置。
眼睛等到戰鬥開始後肯定也會如同虛設的器官,於遠可以想象得到,這群已經身懷死志的戰士,肯定會用盡一切辦法,攪起沼澤裡的汙水和淤泥,因為戰士們自己從來沒有想過能不能看見,只要讓於遠看不到,能給戰士們近距離攻擊的機會,他們就會奮不顧身地撲上來攻擊,再攻擊!
於遠選擇毅然踏入沼澤的原因,是他發現自己的第六感還是那麼敏銳,隱約能感覺到沼澤裡,哪裡深哪裡淺,甚至哪裡的沼澤下面有東西。
有了第六感的靈覺,於遠有自信能快速擊敗戰士們,而且能選擇把他們擊倒在沼澤地面結實的淺水處,只要保證頭臉朝上,戰士們的生命就不會受到威脅。
於遠自己會不會被攻擊到,他是不會擔心的——第六感能知道危險來臨,靈敏的聽覺又能判斷到受到攻擊的方向和部位,視覺喪失,對他不會造成影響。
至於把刀解下抓在手上,那是於遠判斷到沼澤的淤泥會讓戰士的衣服、面板過於滑溜,平時的力量能抓住對方手臂的,在沼澤地裡,不一定能抓住,如果加大力度,又有可能給戰士們帶來傷害,乾脆用刀鞘格擋開武器,另一隻手再進行攻擊。
潛伏在沼澤地的戰士,目的不是為了潛伏,而是為了偷襲,所以他們圍繞著沼澤成一個弧形埋伏,確保當敵人從任何一個地方經過時,都能有戰友能發起攻擊。
只要突襲的戰友能拖住於遠片刻,其他的戰士就能迅速包圍上來,利用沼澤不容易快速移動的地形特性,力求和他同歸於盡。
哪怕戰士們知道雙方戰力差距太大,不求無損傷敵,只求同歸於盡。
但面對於遠變態的第六感,沼澤的優勢卻成為阻礙他們行動的劣勢。
只見於遠根本不進入他們的包圍圈,就遊逛在包圍圈的邊緣,突然間藉助沼澤低淺的水窪快速出擊,擊倒一個戰士就拖到草地上。
藏在草地下的戰士們,根本不知道於遠是怎麼發現他們的。
沼澤地的戰鬥不是時間最短的,但卻是戰士們最憋屈的戰鬥。
因為移動速度嚴重限制,他們連一次像樣的合擊都無法形成。
即使最後幾個人已經無奈地集中在一起,但於遠利用手中的刀鞘輕鬆地格擋,只要他們被於遠的力量牽扯,身子出現踉蹌,就無法及時回擊。
於遠同樣不會輕鬆。
因為要保證不會傷害戰士,戰鬥的時候,於遠同樣要在齊腰深,甚至淹沒胸部的沼澤裡進行戰鬥。所消耗的力量是在平地上的數倍。
為避免被戰士們包圍,在後撤時,更是要使出吃奶的力氣,及時掙脫開沼澤的吸力和粘力。
所以,表面看去於遠戰鬥很輕鬆,但在結束戰鬥時,於遠是氣喘如牛。
這其中還差點出了一個意外。
一個戰士為了能成功偷襲到於遠,始終藏在沼澤下,從水下慢慢潛行,哪怕憋氣已經超過極限也不肯露出水面,最後在水下昏迷過去。
還好於遠及時發現淤泥汙水中,突然冒出一個很不顯眼的氣泡,於遠又能感知到沼澤下有東西,及時把他拖出了沼澤,又拍擊後背,吐出吸入的淤泥髒水。
看著這個可敬可愛的戰士,於遠的內心感動著,更多的是尊重!
在戰爭的年代,有的戰士為了不暴露部隊的位置,選擇在烈火中永生!那不是生命的消亡,而是生命在烈火中涅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