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地發展就是這樣,為了應對新科技使用所帶來的問題,江晟必須去解鎖其他科技來應對,這就是促使整個殖民地的科技必須循序漸進往前發展。
而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江晟看了一下只有通風科技了。
二氧化碳沉積問題的解決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雖然目前解鎖的科技當中也有能處理二氧化碳的建築,比如藻類箱,但這東西的能效比太差了。
所以江晟的想法就要從消除二氧化碳轉變為提升氧氣的供應,只要氧氣能供應到複製人所處的工作環境中,就能夠消除缺氧對工作效率的影響。
而能夠做到這點的就是通風科技。
通風科技是氣體科技的一級科技,雖然是複製人生活最離不開的氣體,但江晟知道現在還沒有開始研究氣體科技。
憑藉著一開始的氧氣擴散器,江晟已經挺過了30個週期。
不過現在為了讓上層生活區的氧氣進入到下層工業區,江晟必須要解鎖通風科技了。
下定了決心,江晟佈置了新的研究任務。
通風科技是一級科技,現在解鎖這種不需要高階研究點的科技只需要半天時間,所以明天的時候應該就能用上這項科技。
不過現在江晟還是要先把下面工業區的一些建築給建設完畢。
至於目前的缺氧問題江晟倒不是擔心,複製人的缺氧補償機制是如果當前的缺氧情況只靠走動就能結局,複製人就會在缺氧的時候自己來到氧氣充足的環境。
不過如果不能靠走動解決,那複製人就會缺氧而死。
比如在缺氧環境和氧氣充足環境之間有一個上下左右跨度超過的一米的距離,複製人無法到達,那麼複製人寧可缺氧而死,也不會變通一下多建造一個梯子來越過障礙。
這種不會變通是複製人最後的倔強。
不過如果是氧氣擴散器長時間沒有新增藻類而生成了缺氧環境,複製人還是會主動新增藻類的。
但前提是複製人身處於缺氧環境之中,能夠感受到周圍環境正在缺氧。
總之,掌握這些複製人的行動機制,也是江晟良好指揮複製人的一個重要條件。
首先電控站肯定是要建設在工業區的,因為電控站和農業站的機制一樣,只能作用於同一個封閉空間裡的發電機,如果把電控站建在別處就沒有意義了。
至於碎石機,江晟考慮了一下,也是應該建設在工業區了。
從發熱量來考慮,碎石機這種高熱量產出的工業裝置就應該放在工業區。
從通風的角度來考慮,如果碎石機和電控站、發電機等放在一個空間裡,可以降低通風的壓力,只建造一條通風管道就能解決兩個建築需要複製人持續操作的問題。
在確定好建築位置後,複製人開始建造起來。
現在殖民地裡有九名複製人,其中有兩個建造屬性不錯的複製人,一個是建造為6的畢巖松,另一個是剛剛獲得的王奇峰,建造是3.
畢巖松原本的建造也是3,不過在經歷了這30天的時間,操作屬性提升了3點,而且明天還能再提升1點。
在這兩個複製人的建造下,碎石機和電控站半個多小時就完成了。
這兩個器械都不小,所以建造時間也不算太短。
江晟在穿戴好氧氣供給裝置之後,下到工業區檢視了這兩臺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