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柱之父強捺胸中鬱氣,良久方長舒一息,撫鐵柱之首,緩言曰:“兒勿介懷。倘不得入仙門,來歲縣試亦為良途。“
王林目蘊堅定,低聲應曰:“阿爹勿慮,兒必入選!“
王父乃溫撫其肩,眸中期許之色甚明。
未幾,復迎親眷無數。終攜王林返席時,高朋已滿座,觥籌交錯,賀者如雲,好一派熱鬧景象。
王父離席起立,昂首朗聲道:“吾雖淺陋,不通文墨,然今日吾心大悅。犬子得入恆嶽選試,實乃平生至幸!謝諸位撥冗來賀,吾以此杯為證,一飲而盡!“言訖仰首盡飲,座中賓客皆擊節稱善。
“老二家小子自幼聰慧過人,必能入得仙門,與那王卓比肩。“
“二哥有此麟兒,此生足矣!他日必享清福,我等皆拭目以待。“
“鐵柱當奮勉,必入恆嶽,以顯家門!“眾賓客紛紛附和。
鐵柱父親聞言,目光炯炯,頻頻頷首致謝。
是夕,宴中觥籌交錯,歡聲雷動。然暗處觀之,多有持觀望譏誚之態者。尤以王卓之父為甚,雖強顏歡笑以賀,然眼底鄙夷之色難掩。
彼默視己子,復觀鐵柱,輕蔑之心頓生,暗忖:“仙家慧眼如炬,豈會擇此豎子?“心中冷笑不已。
王父攜鐵柱周旋各席間,殷勤勸酒,逐一介紹親眷。鐵柱雖幼,然察言觀色,心下已明眾人複雜之態。
至夜深,賓客漸散。
臨行時,王卓臨鐵柱身畔,嗤然低語:“豎子愚鈍,此等機緣,豈能落汝?“言畢,仰首冷笑,隨其父而去。鐵柱木然立原地,心海翻騰。
歸宅後,鐵柱獨臥榻上,輾轉難寐。
回思諸人譏誚之態,忽而雙目如炬,暗自起誓:“無論前路幾何,吾必入恆嶽修仙!“言罷,閉目凝神,一夜未眠。
旬日之期忽焉已至。
是日,王父正於田間勞作,遙見遠處塵煙滾滾,驚而四顧,見一馬車翩然而至。
王母聞聲而出,喜而迎之。
漢子躍下車轅,捧水洗面,急語曰:“二兄二嫂,今番匆促,不得久留。即刻攜鐵柱啟程,明晨恆嶽使者便至。“
王父聞之,面色驟變,須臾乃鎮定道:“既如此,速速收拾。“語意雖堅,然目中依依不捨之色,難掩於顏。
王母急趨內室,捧出一包袱,拭淚而言:“兒行千里母擔憂。汝當謹遵四叔訓導,出門在外,當忍則忍。著新衣,攜甘薯,孃親親手所制。倘未得入仙門,萬望歸來,勿使為娘掛心。“言至情深處,淚已溼襟。
鐵柱初聞此訊,心潮翻湧。
雖自幼立願入道,然此別桑梓,亦難無悲。
王母執手相送,囑咐再三,鐵柱重重頷首,堅定應曰:“兒必謹記母親教誨,不負所望!“
是日,鐵柱負行囊,登馬車。四顧家園,淚眼婆娑,然少年心性,終強抑悲懷。車轍徐行,漸沒于山道,唯見塵煙渺渺,宛若離思綿長。
漢子駐足回望,忽而長嘆道:“鐵柱,汝當奮志爭氣,定要得入仙門,為汝雙親爭光。二哥二嫂且寬心,族中數日後將大宴,我明晨攜汝等同往。至時三子俱見分曉,或有佳音也。“語畢,復顧鐵柱,促其登車。
鞭聲一響,車馬絕塵而去。
王父夫婦立道旁,望之愈遠,乃相顧淚下,嗚咽如雨。
少頃,王母拭淚哽咽曰:“吾兒自幼未曾離吾左右,此番孤身遠行,不知途中可有人照拂?倘遇欺凌......“
王父振袖拭須,強作豁達道:“男兒志在四方,豈可終生拘於桑梓?老四既有此言,當是吾兒福緣。“
王父言雖豪邁,然指間菸袋抖落菸絲滿地,額上皺紋愈顯深壑,分明寫盡憂思。
夕陽斜照下,兩道身影佇立如石,宛若畫中離別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