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怪當年的革命運動,最先是從學生身上爆發出來的了。
先別說以前的事情。
單看現在。
稀稀拉拉的掌聲結束之後,所有人的目光全都聚集在那位老教授的身上。
教授現在是不氣也不惱,呵呵一笑:“你好像非常痛恨學校裡的制度,是不是總感覺是學校限制了你的才華舒展,人生成功?”
話是問出來的。
但也不能那男生回答。
老教授轉頭看向全教室的學生,說:“古來很有幾位恨恨而死的人物。
他們一面說些“懷才不遇““天道寧論“的話,一面有錢的便狂嫖濫賭,沒錢的便喝幾十碗酒——
因為不平的緣故,於是後來就恨恨而死了。
我們應該趁他們活著的時候問他:
諸公!
您知道京華離崑崙山幾里,弱水去黃河幾丈麼?
火藥除了做鞭爆,羅盤除了看風水,還有什麼用處麼?
棉花是紅的還是白的?
穀子是長在樹上,還是長在草上?
桑間濮上如何情形,自由戀愛怎樣態度?
您在半夜裡可忽然覺得有些羞,清早上可居然有點悔麼?
四斤的擔,您能挑麼?
三里的道,您能跑麼?
他們如果細細的想,慢慢的悔了,這便很有些希望。
萬一越發不平,越發憤怒,那便‘愛莫能助’。
於是,他們終於恨恨而死了!”
誰也沒想到,平時說話慢聲細語的教授,這次訓人竟然是一開口,便像演講一樣。
尤其是那一連串的問話。
就連李南方這樣的文盲,都覺得相當有水準。
這時,身邊的古麗娜悄悄湊到他的耳邊,輕聲說道:“教授說的,是大文學家魯迅先生,一篇小短文《恨恨而死》裡面的話。沒想到,他竟然完全背下來了,還能隨時用在課堂上訓人。”
聽著古麗娜的解釋,李南方無語地翻個白眼。
魯迅,他知道。
魯迅寫過什麼,他壓根不清楚。
他只以為是那個老教授問話水平高。
搞了半天,這也是個站在巨人肩膀上,卻剽竊他人勞動成果的的傢伙。
但是,誰能說他錯了。
或許,就應該像某些公關團體說的那樣,這種事情不是剽竊,而是——致敬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