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龍中最後一條蛟龍狡猾多變,不像其他四龍那樣暴露在外,而是隱藏自身,經常在禹不常出現的地方興風作浪。
禹窮極一生,最後都沒有抓住蛟龍。
臨終之際,他想出一條計策,讓自己的兒子“啟”收集九州大地的青銅,明面上說是要鑄造九鼎以顯示九州安定,其實是將禹快要死去的訊息散播出去,勾引蛟龍上當。
而蛟龍果然上當。
就在九鼎鑄造成功的那一天,蛟龍突然來到鑄鼎之處,捲起滔滔江水,準備把九鼎淹沒,讓禹最後所要做的這件事情功虧一簣。
可是蛟龍剛一露面,就被禹早就佈置下的天羅地網給抓住。
隨後,禹命人取九鼎中的一鼎將蛟龍鎮壓,深埋地底。
到這裡,夙願達成,禹安然昇天。
這便是關於金鼎鎮龍的傳說,從古至今已經流傳了數千年。
只是這個故事並沒有到此結束。
據傳,一鼎鎮壓蛟龍卻並非長久之事。
先不說蛟龍自己努力去破除封印,自古以來,許多心懷不軌的人,更是想盡辦法找到要找到蛟龍和鎮壓蛟龍的禹王鼎。
一旦讓這些人得手,不知道又要惹起多大的禍端。
所以,從那時候開始,就有許多能人異士自發去保護禹王九鼎,並且散播出去各種假訊息,隱藏禹王九鼎的真實所在,也掩蓋住,究竟是哪一方禹王鼎下鎮壓了蛟龍的事實。
袁家先祖袁天罡,就是這些能人異士中的一位。
袁天罡經歷隋唐兩代,見證唐朝開國建業,而且還是大堂建立的肱股之臣。
要不是袁天罡找到了潛龍在天,誰也不知道還會不會有李唐一代。
潛龍在天是風水寶地,這一點毋庸置疑。
但是,這塊風水寶地究竟是怎麼形成的,才更值得人深思。
袁天罡發現潛龍在天的時間,是在隋末。
他先是把這個地方告訴了王世充,但也僅僅是指出來其中一塊,保佑後世子孫長壽的地段而已。
三年之後,唐高祖李淵當年起義反隋,袁天罡才把真正的穴眼交給李家。
那麼這中間的三年,袁天罡幹什麼去了?
他是去探查潛龍在天形成的原因了。
從西梁山出發,順著潛龍在天風水寶地追根溯源,一路順藤摸瓜,最終找到了一座留有禹王治水足跡的小城——禹城。
就在禹城與青山交界的地方。
袁天罡終於真正發現了一方禹王鼎。
這方禹王鼎下面是不是真的鎮壓著蛟龍,袁天罡沒有輕易說過,但是青山之龍的傳說,也不是什麼隨隨便便就流傳下來的事情。
先不管龍不龍的問題,單說禹王鼎。
所有人都知道,禹王九鼎關係到九州大地的安危,任何人都不能輕易挪動。
心懷大義的袁天罡,為了不讓那些心思歹毒的人發現禹王鼎,便在青山與禹城交界的,這處埋藏禹王鼎的地方,佈下了一座五行剋制陣法。
禹王鼎是青銅所制,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