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傷徹底無礙後,廖凱和於成輝進行了一番長談。
在於成輝的建議下,廖凱決定白天都待在青年隊的體育館裡,和市青年隊一道訓練,只有晚自習的時候才象徵性地去班級報到:他不但要繼續打籃球,還要打得更加專業。
劉棟和老二提出了和廖凱一道訓練的請求,但被於成輝拒絕了。
於成輝說話向來直接,他問劉棟和老二:“你們的籃球天賦,能和廖凱相比嗎?”
“不能。”劉棟和老二隻得承認。
“廖凱將來是一定能走上職業賽場的,吃籃球這碗飯的,而你們不能。”於成輝語重心長地勸說,“你們必須得學習,這樣才能保證將來即便不能靠籃球謀生,也能在這個社會上找到一席之地。所以你們還是在學校里正常訓練,我照常會在每週二、週四過來指導。”
於成輝還為廖凱制定了一份全面訓練清單,包括有氧耐力訓練、無球的力量訓練、協調性和柔韌性的訓練、抗阻的爆發力訓練、腳步訓練和有球訓練等。
廖凱根據這些清單,結合自身情況,制定好自己的訓練時間表交由於成輝確認並監督執行。
南陵五中離青年體育館4.2公里,廖凱每天早晨去、傍晚回,負重20公斤跑步前行,既鍛鍊了耐力,又節省了鍛鍊時間。
更主要是,省下了車費。
力量訓練在海哥的健身房裡進行,體育館裡專練力量的器械有限,而且球員人數多。廖凱手裡有兩張健身年卡,正好在這時候派上用場,不過海哥的健身房是300元可辦年卡的低門檻、靠大量私教招學員收費的營業模式,所以裡面健身的人又雜又多,廖凱便把去健身房的時間安排在人數較少的上午。
剩下的鍛鍊,都是在體育館內進行。
其實,廖凱的鍛鍊量遠比館內的青年隊球員大,一方面是他的身體素質更好,能夠承受住、也更需要大體量的鍛鍊,另一方面,青年隊的球員們還要花時間跑戰術,進行團隊性訓練。
廖凱則是大部分的時間都跟那些彈力帶、氣球、滑步梯等打交道。
有球訓練,廖凱是個人鍛鍊,所以就是單純地練習運球和投籃。
他已經著手行進間運球練習和三分遠投的練習。
於成輝對廖凱的偏愛,在這座體育館內,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但這也並不是大家都向往的好事,因為這同時意味著於成輝對廖凱的要求異常嚴格。
幾乎是廖凱的每一項訓練,都是在他的親自督導下進行。
廖凱躺在氣球上鍛鍊平衡和協調性時,他就在一旁負責遞球;廖凱鍛鍊對抗上籃,他就負責在前方舉著海綿柱干擾並指正……
當廖凱練習腳步時,他更是在一旁急促地吹動哨音……
傍晚,回到學校,廖凱有時也會和老二等人一起打打野球,權當作是放鬆。
時間已經是五月中旬,各大高校的籃球特招生體育測試環節已經結束,軍哥等人也都回到了學校,享受他們高中時段的最後時光。
南陵五中高三這一屆共有6名籃球特長生,軍哥已經確定被錦都體院招收,柱子去了滇南財經,強子等4人則全部落選,只能準備接下來的體育單招或統招考試。
他們曾經代表著這所學校的最高籃球水平,但現在,這種形勢早已發生變化。
當軍哥等人出現在球場上時,偶爾還有人歡呼、有人圍觀,但真的只是偶爾;而當廖凱和老二拿著球走進球場,明顯感覺,整個場地都因人群的躁動而震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