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而孫鬼手的小火爐,是放在精製的木架上面的,木架像塔形,下大上小,上面一格放爐子,剛好一伸扇子便是爐門。中間一格,是放扇子、鋼筷等物。下面一格放木炭或欖核炭,或引火之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這樣的設定,煮茶自然是很方便的。
但是功夫茶最為講究的還是這茶壺,潮州土語叫做“衝罐”,也有叫做“蘇罐”的,因為它出自江蘇宜興,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種。
選擇茶壺,好壞標準有四字訣,日:“小、淺、齊、老。”茶壺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的分別,以孟臣、鐵畫軒、秋圃、尊圃、小山、袁熙生等製造的最受珍視。
除大、小、深、淺外,茶壺最講究的是:“三山齊”,這是品評壺的好壞最重要標準。辦法是:把茶壺去蓋後覆置在桌子上,最好是很平的玻璃上,如果壺滴嘴、壺口、壺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三山齊”了。
這是關係到壺的水平和質量問題,所以最為講究。“老” 主要是看壺裡所積成的“茶渣”多寡,在前面巳經說過了。當然,“老”字的講究還有很多,例如什麼朝代出品,古老歷史如何,什麼名匠所製成,經過什麼名家所品評過等等。但那已經不是用一般茶壺的問題,而是屬於玩古董的問題了。
而孫鬼手的“茶壺”,也絕對是“三山齊”。
茶杯的選擇也有個四字訣:小、淺、薄、白。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襯托茶的顏色;質薄如紙以使其能以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藍花、底平日闊、杯底書“若深珍藏”的“若深林”為珍貴,但已不易得。
所以孫鬼手的這張茶桌,還有這套茶具仍舊是十分講究的。並且看這孫鬼手泡茶的技術,絕對的行雲流水,單單這幾招展示出來,那就是絕對的水到渠成。
首先就是在洗杯的時候反覆澆淋,叫做白鶴沐浴。而後便拈一撮茶葉放入杯中叫做靈猴入宮,再者便是提壺沖茶叫做懸壺濟世,而後颳去泡沫叫做春風拂面。
緊接著便是把水依次倒在各個杯子裡面,叫做“關公巡城”,下一步則是“韓信點兵”,這兩步才是最為關鍵的,而往往看一個人泡茶的功夫,便是看這兩步。
如何將一壺茶湯,能均勻地灑人各杯之中,這是泡茶的功力所在。在這方面,最講究的要數閩南和廣東潮汕地區了。這些地方沖泡功夫茶,每克茶的開水用量僅為20毫升左右,與沖泡其他茶相比.用茶量增加兩倍左右。這樣高的用茶量會使每壺茶湯的濃度,前後之間很難達到一致,以致濃淡不一。
為此,當地總結出了一套方法,“關公巡城”、“韓信點兵”, 就是其中之一。
其做法是,一旦用茶壺沖泡好功夫茶後,在分茶湯時,為使各個小茶杯中的茶湯濃度均勻一致,使每杯茶湯的色澤、滋味、香氣盡量接近,做到平等待客,一視同仁,孫鬼手先將各個小茶杯擺成“一”字形,採用來回提壺灑茶。
如此,提著紅色的紫砂壺,在熱氣騰騰的城池小茶杯)上來回巡邏,稱之為“關公巡城”,既形象,又生動,還道出了這一動作的連貫性。
又因為留在茶壺中的最後幾滴茶,往往是最濃的,是茶湯的最精華醇厚部分,所以要分配均勻,以免各杯茶湯濃淡不一,最後還要將茶壺中留下的幾滴茶湯,分別一滴一杯,滴入到每個茶杯中,人稱“韓信點兵”。
這些動作一氣呵成地做下來之後,孫鬼手又夾起了一杯放在我的手中,“喝吧!”他淡淡地笑著......
喜歡滴血瞳請大家收藏:()滴血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