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吞了吞口水,也覺得無比尷尬,這當真是一個問題。
紙紮,在民間有很多不同的稱謂,如扎紙、扎罩子、彩糊等。廣義的紙紮包括彩門、靈棚、戲臺、店鋪門面裝潢、匾額及扎作人物、紙馬、戲文、舞具、風箏、燈綵等。狹義的紙紮指的是喪俗紙紮,主要指用於祭祀及喪俗活動中,所扎制的紙人紙馬、搖錢樹、金山銀山、牌坊、門樓、宅院、家禽等焚燒的紙品。
而若是用作喪葬的紙紮,則一般稱之為‘冥器’。人死後進入冥國 ,隨葬器物供死者在陰間使用,於是有冥器 。冥器起初是生活日用品,自宋代起,紙冥器逐漸流行。
一開始,人們用竹篾、蘆葦、高粱秸紮成各種傢俱器皿人物,糊以色紙,飾以剪紙,為死者焚燒。顏色有單色的、襯色的、結合塗繪的,的廣東佛山的“銅襯料”、“銅寫料”等,頗為富麗。
若論起源,則需追溯到堯虞舜時期,人們認為以活人為犧牲過於殘暴,便束草擬人,名曰“芻靈”,經巫師唸咒作法,以示具備人性,然後焚化。因而凡祭天地、神祇、先祖等,殺人祭祀的野蠻迷信逐漸被“芻靈”替代,佐之以牲畜,沿例成習。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活人殉葬逐步被廢除,改為木俑殉葬;秦漢以後,製陶業的興旺和普及,陶俑又逐漸代替了木俑。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每年七月十五中元節的前幾天,市井街坊裡開始賣冥器靴鞋、幞頭帽子、金犀緞帶、五彩衣服等,這些都是紮好架子糊上紙製成的。其中還記載:“以竹竿斫成三腳,高三五尺,上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掛搭衣服冥錢在上焚之。”
所以在每年的七月十五的中元鬼節,又叫做盂蘭盆節,便是由此而來。
與此同時,我還留意到,這放置在廁所門口的一對紙人童男童女,他們的身高還頗具特色,只見,他們的腿部和上半身絲毫不成比例,上半身特別長,下半身十分的短,這讓人覺得這兩個紙紮的童男童女有些類似我們日常所見的“侏儒”!
擦,這舍管阿姨真是厲害,單單這個細節都把握這麼好,若是扎制的紙人為常人孩童身形的話,那就是贈予廁神紫姑的傭人,但是若是像是面前這侏儒模樣的話,那卻是贈予側身紫姑的“藝伎”之流。
這種說法則是來自於我國漢朝時候著名的陶俑——說唱俑!
說唱俑是中國古代表演滑稽戲的俳優造型。它的特點是詼諧、幽默,多為一人說唱,以小鼓擊節伴奏。擊鼓說唱俑以寫實主義的手法刻畫出一位正在進行說唱表演的藝人形象,藝術家擷取說唱藝術最精彩的說唱舉動,利用形體誇張及人物面部表情變化來突出藝術形象。
看似頭大身小,軀體粗短,身材比例失調,但恰恰如此,其豐富的說唱內容醉人的表演形式,及演藝成功者的自然流露,被刻劃的惟妙惟肖,恰到好處。
所以,後世在製作紙紮的時候,便吸取了這說唱俑的藝術特點,身材比例不協調,類似於侏儒的體形,但實則是在和一般的紙紮童男童女進行區分,這社管阿姨,若無其它高人點播,她自是懂得比較多。
“阿冰啊,你要是還不出現的話,媽媽就撞死在這門框上面了……”舍管阿姨說著,便要往那廁所的大門之上直直地撞了過去。
看到了這一幕,我趕緊上前,擦,再不出手的話,估計就要出人命了。
我一把拉住了她,“阿姨,您別想不開啊——”
這老阿姨卯足了力氣要撞門而去,但是沒有想到,自己的胳膊卻被人給一把拉住了,猛然回頭間看到了我,“啊”地大叫了一聲,便昏了過去。
“怎麼這樣子?”我看著倒在了地上的社管阿姨,擦著自己額頭的冷汗。
崔明麗倒是推了我一把,“愣著做什麼,先救人啊!”
喜歡滴血瞳請大家收藏:()滴血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