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美人略作一赧,箍緊耳際面紗,垂眸避開眾人視線,抄直道:“楚王張繁弱之弓,載忘歸之矢,以射蛟兕於雲夢之圃,而喪其弓。左右請求之。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仲尼聞之曰‘楚王仁義而未遂也。亦曰人亡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名家代表人物,公孫龍,以此申張,仲尼異‘楚人’與所謂‘人’,即‘楚人非人’,故而‘白馬非馬’也為對。”她頓了頓,抬眸問,“若要殿下,二十字以內反駁該詭辯,如何?”
臺下一時死寂。
明旻望向相里萱,問:“萱姐姐,什麼是‘白馬非馬’?”
相里萱輕輕搖頭:“‘楚弓楚得’我倒是聽過,但這白馬非馬,卻並曾看過。”
小大亦一臉懵態,轉問身後相里康:“大兄長,什麼是‘白馬非馬’?”
相里康沉吟片刻,耐心卻又言簡意賅道:“先秦時期,名家主要代表人物公孫龍,過函谷關,關吏攔道‘人可入關,馬不可。’公孫則詭辯‘白馬非馬’,要關吏放他和白馬進城,關吏攔說‘白馬是馬’,而公孫堅稱‘白馬非馬’,以是留下了這段著名詭辯——他說‘馬’是指名稱而言,‘白’是指顏色而說,名稱和顏色並非同一概念。‘白馬’這個概念,分開來就是‘白’和‘馬’或‘馬’和‘白’,這是兩個不同概念。比如說你要馬,給黃馬、黑馬可以,但是如果要白馬,給黑馬、黃馬就不可,由此他證明‘白馬’和‘馬’並非一回事!因而說白馬非馬。”小大顯然是被繞暈了,一臉茫然,相里康微微彎腰,摸摸她腦袋說,“小大聽不懂沒關係,這個問題,確實刁得很。”
小大凝想片刻,語氣不乏一絲開心:“那是不是,很難回答?”
相里康淡淡一笑:“明明知其詭辯,但卻很難反駁。長篇大論都未必能贏,若要我二十字以內簡答,必然敗北。”
明旻聞言大喜,轉盼追問:“那意思是我們要贏咯?!”她說時起身,意欲雙手狂舞。
相里萱失笑,止住她躁動:“公主莫要激動,世子殿下,尚未作答呢。”
明旻這才看向滴漏,叫嚷一聲:“那個計漏小官,你,就你,你是怎麼計時的嘛?水都滴了多少了,還不敲鼓!”
計漏小官忙道:“水滴八滴,尚有兩滴,公主稍安。”
“這都過多久了,是不壞了?你可別故意漏數哦?不然我叫父皇罰你俸祿!”
“旻兒,不得喧譁。”明晟出言喝止,心底早已意興闌珊。倘使明胤一戰出局,且輸於一女子,不僅有失光彩喪失體面,關鍵在於,他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口碑滑坡,對自己競爭力的損降。
可惜,世子爺並非一單純喜歡坐擁書城的怪咖,他書房那成排成牆的萬千書籍,能多看絕不少瞧。
九滴已盡,十滴欲出,明胤這才不疾不徐道:“‘等於’並非‘屬於’,偷換‘是’‘非’,否。”世子爺這一聲“否”,說得餘韻悠長,十分傲嬌,那一瞬間,他彷彿感覺到躲在暗處的廉衡,張牙舞爪的小臉小手,和肝腸寸斷半死不活的一聲“蒼天吶”。他追求的,就是這個效果。
廉美人懸起的一縷勝意,頓然瓦解,他下意識先順口氣兒,心底好一通狂犬吠日,爾後才淺淺咳了一聲,平復胸臆。明胤一語點穿,偷樑換柱之處,倒底令他折服,也多了分刮目相看。
但場下明旻,可不答應,故大聲纏問:“胤哥哥你什麼意思啊?旻兒沒聽懂?白馬究竟是不是馬啊?”
明晟見明胤並無解釋之意,而臺下多數人亦一臉茫然,太子爺微微失望之際,只能頗為無奈地喚了聲:“敖頃,你說說看。”
敖頃頷首領命,緩緩溫聲解釋:“公主可以這樣理解:蘋果屬於水果,無誤;但若說蘋果等於水果,顯然不對;屬於是包含關係,等於則是等價關係。‘屬於’範圍大於‘等於’範圍。‘是’表示屬於,‘非’表示不等於,公孫龍說白馬不等於馬,確實沒錯,但,白馬確屬於馬。所以想用‘白馬非馬’來反駁‘白馬是馬’,不通,因而遵照指令,白馬仍不能入關。”
風中凌亂的小公主月眉擰巴攪巴好一陣,才嘟囔道:“強詞奪理”,爾後看向她救星美女,氣赳赳道,“姐姐必勝。”
這一聲姐姐,叫得異常黏牙。廉衡心窩一癢,差點破口噴笑。
明晟再盯眼明旻:“注意身份。”
明旻喊他一聲姐姐,無非因廉衡個頭長她兩寸,當他扮成女子,小公主以貌取人,介於其個高認為其年齡亦長。她雖嬌霸,卻絕非彼賤我貴之人,以是誰長尊誰。這本無錯。至於明晟叮斥,無疑是太子爺認為,皇室血脈至尊至貴,眼前女子來路不明,萬一草芥平民,隨便喚她姐姐,豈非自貶身價。
明旻遭斥,吸溜下鼻子颳了刮鼻尖,撇開頭。也不知這雅痞雅痞的動作是跟誰學的。
廉美人垂眸哂笑,顧自輕咳一聲,開始二問:“正站者,可能有倒立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臺下再次啞靜,聽明白的已然明白,不懂的仍作痴聾。
就在漏盡之時,世子爺再沉沉緩緩道:“《墨經》: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入也高,高者之入也下。”注:小孔成像)
啊……
臺下又一陣唏噓,表達著對世子爺學識的仰慕之情。
廉美人牙根緊咬,瘦拳緊攥,特想咆哮,要瞪不敢瞪向對面人,氣結之下索性直接三問:“一對書生一對狗,二隊並作一對走,數頭一共三百六,數腿一共八百九。敢問殿下,此中書生多少狗多少?”
臺下先一陣謾罵說她指桑罵槐,又一陣竊笑說怪題怪問,然而短促的嗤笑之後,便盡皆面色凝重。有認真學過算數的,倒是略微接觸過《孫子算經》中的雞兔同籠問題,即著名的“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然而,一幫只重視八股文的讀書種子,本就從未細細鑽研過算術,而今這題目,頭腿數目皆大增,時間短暫不論,手中又無算盤,只能是輸了。
臺下油然一陣太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