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延州的最高長官,是時任振武軍節度使、延州知州的範雍。
李元昊展開軍事行動後,又派使人送信給範雍,表示自己要與宋朝議和。
結果這範老夫子傻了吧唧的相信了。
李元昊借這個機會,猛攻延州外圍的李士彬所率各部。
李士彬當時是宋朝的金明都巡檢使,他本人就是党項族酋長,掌有十八寨近十萬眾的彪悍羌兵,駐紮於延州北面的金明寨。
其實這就是大宋在西夏這邊的一顆釘子。
對於這個老敵手,元昊暗殺計、反間計、奇襲計等等全用個遍,一無所成。
最後,反倒是“驕兵計”成功了。
西夏軍每逢李士彬交戰,沒打幾下就“潰退”,還高聲叫喚:“鐵壁相公(李士彬的“外號”)來了,我們趕快逃命吧。”
如此一來,李士彬頗為自負。
同時,元昊還派遣一批又一批党項部落向李士彬“投降”。
面對洶湧而來的党項人,李士彬自己不好處理,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和默克爾似的,對難民來者不拒。
其實難民這個問題從古至今都有,處理不好,絕對會出大亂子。
於是乎就上報“上級”,延州老夫子範雍,要求把這些党項降人遷居到遠離西北邊境的南方安置。
範雍沒有軍事計謀,反想“以夷制夷”。
於是厚賞這些西夏降人,並讓李士彬把他們編入金明寨周圍的各個軍事據點。
李士彬不好違背上級命令,只得照辦,等於宋朝的各個軍事堡壘安置了為數眾多的“定時炸彈”。
果然,安排停當後,一聲炮響,元昊諸軍突然發動攻擊。
事先詐降的難民們紛紛而起,金明寨等十餘個延州以外的宋朝軍士據點皆被西夏人佔領,李士彬父子也被擒殺。
李元昊大軍就此直至延州城下。
范仲淹韓琦馳援,結果在三川口被西夏設下伏兵,殺得大敗,死傷大將十幾人。
而且,范仲淹著重提到,西夏有一個頗為缺德的軍制。
李元昊特意挑選被俘漢人組成“撞令郎”軍,以這些漢人為先頭部隊。
讓他們衝在本族主力軍隊前面充當炮灰,最大限度減少西夏党項兵士的傷亡。
說完范仲淹仍然難掩羞愧之色,畢竟強調原因,也不能改變自己戰敗的事實。
其實,范仲淹這位軍事天才所帶領的隊伍可是沒有打敗仗。
只不過在這一場戰略性的戰役當中,並不是說他一個人贏了,這就算贏了。
從戰略的角度講,西夏達到了戰略的目的,而北宋當然就算是失敗了。
趙允讓目光閃動:“範大人,你是想著留這幫西夏人,平日裡解解悶兒呢,還是想一鼓作氣,打得他不敢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