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范仲淹和韓琦已經是大敗歸來。
訊息傳來,軍營震動。
趙允讓一點兒也不驚訝,本來嘛,歷史上的這場大敗就是註定的。
要知道被趙禎黜落的張元、吳昊二人雖是書生,卻熟知中國歷史和軍事戰略。
他們極力慫恿元昊進取關右之地,佔領關中,向中原腹地挺進。
同時,與遼國聯合,讓遼人在河北進襲宋朝,最終使宋朝兩面臨敵,所謂“一身二疾,勢難支矣”。
這些策略,皆是一劍封喉的毒招,無論哪一招成功,宋朝都會有亡國之憂。
不過大遼因為歲幣的事件,已經和趙允讓有了某種的默契。
這個時候,只要沒有大遼的支援,或者說對大宋的落井下石,西夏不足為慮。
歷史上西夏三次都勝利了,最終自己內亂而亡,就是這個原因。
大宋勝在生產力。
只要不是收到毀滅性的打擊,最終勝利的一定是大宋。
除了有這兩個漢奸智囊,河西廣大地區為西夏佔有後,李元昊對西夏軍隊也花費不少精力進行整治和重新編制。
首先,他以黃河為標界,在西夏國內把軍隊劃為左、右兩部廂軍,設十二監軍司,分別命以軍名,規定駐紮地。
由此,健全了西夏軍隊的指揮體系。
元昊立國之初,西夏總軍力已達五十萬人,這還不包括打大仗時從各部落徵民為兵的人數。
可以說,此時的西夏是全民皆兵,全力一搏,不次於大宋的軍力。
其次,元昊開發了並固定了幾個新兵種:鐵鷂子、擒生軍、衛戍軍,潑喜軍。
鐵鷂子,是西夏最精銳的騎兵部隊。
此種部隊配以最良的戰馬,最精的盔甲,總人數三千人,分為十隊。
大宋都沒有這種軍種,可以說是最早的特種兵了。
擒生軍,是西夏為了在戰爭中俘掠對方百姓專門成立的部隊。
此種部隊為西夏“元創”,人數極多,有十萬之眾,燒殺淫掠無惡不作。
而衛戍軍是西夏禁衛軍,共五千人,皆為西夏貴族子弟充任。
潑喜軍是“炮兵”,主要在攻城時用拋石機協助進攻,人數最少,才兩百人。
而選擇延州作為攻擊目標,則是李元昊和張元劉昊等人經過深思熟慮做出的精心佈置。
宋夏兩國以橫山為界,東起麟州,西到原州、渭州,綿延兩千裡。
選定延州為攻擊目的地,看中的正是鄜州、延州一帶通路暢闊,便於進攻。
不過趙允讓依然有些驚訝於歷史車輪的慣性,范仲淹自己也算是隱晦地提醒了,難道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果見到了范仲淹,趙允讓才明白,這事兒其實不怨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