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耀東也回應了一下,“我找找看,找個好一點的下網點,你們先幹你們的。”
“差不多就得了……反正也差不了,剛出來,邊走邊拖……”
“哎…好……”
他能看到顯示屏上好多個綠色的小點,一路行駛過來,他都斷斷續續能看到。
不同顏色的圖形代表著魚群的密度,他在周圍轉了一圈,看到的都是一些綠色的小點。
一般是綠色,黃色,紅色顏色越深,說明魚群的密度越大,還有回聲的強度。
他在周圍轉了一圈,乾脆也不找了,也去通知工人下網,然後根據魚群的位置,調整航行的方向跟速度。
頂多等會兒邊航行邊看,有沒有更密集的區域,哪裡更密集往哪裡走。
反正現在能探測到的魚群密度比上輩子強多了,現在資源還是很豐富的。
顯示屏上隨便看一下,基本密密麻麻都是綠點,上輩子出海捕撈探測到的都是很零散的分佈,都得耐心的慢慢尋找魚群。
這年頭,真的只要有漁船敢去遠一點的海域捕撈,都是閉著眼睛就能遇到魚群,只是密度強還是弱的區別。
這條遠洋1號船配套的漁網並沒有比東昇號長多少,照樣還是三百多米,不過配套的鋼絲繩卻另外還有幾百米,因為深海底下的深度自然也更深。
工人們將漁網抬起來,透過船尾的滑道慢慢的放入水中,並且透過絞盤和滑輪系統將漁網完全展開,確保網口張開狀態。
也會在網的兩側安裝網板,利用水流的作用,將網口撐開,增加捕獲效率。
葉耀東也關注著他們下網的情況,並且把船速控制在2~4節之間,然後一面留意著顯示屏,一面留意著海面上另外兩條船的行駛方向,避免與他們偏離太遠。
“都下網了,那你們就看著情況走,感覺哪裡有貨就往哪裡去,不要偏離太遠就行……”
這話一聽就知道是跟他講的,葉耀東也回應著。
“知道。”
“阿東啊,之前你說,你這一趟只打算出來半個月左右,就返回了?”
“對,家裡也有事,我得常來常回。以後即使跟著你們出來,可能也就出來半個月到20來天之間,就會返回一趟,也順便把貨給賣了,不需要賣給收鮮船,節省一筆。”
丁叔道:“你這條船這麼大,耗油可不一般啊,你確定那麼頻繁的返回啊?那麼大數量的貨,找買家也費勁啊,多耽誤事啊,寧願少賺一點,給收鮮船得了。”
葉耀東聽著滋拉聲,也能拼湊出講的什麼。
“我有合作的夥伴,靠岸回去後,直接把貨給合夥人處理就行了。”
趙成周道:“那倒也行,就怕來回太過耗油,你這船耗油可不得了,隨便加一次油都得幾千塊了。賣貨又耽誤太長時間,得不償失,還不如把時間省下來,在海上的還能多撈一點。”
“嗯,我這船上也有大型幾百噸的冷凍室,冷藏室,值錢的留起來冷凍,其他便宜的暫時冷藏,期間你們有叫來收鮮船的話,我也跟著賣。”
“那行,那你自己有計劃就好,你這船確實比我們大多了,累計個20天,然後回去一塊賣都行。”
葉耀東本身也是這麼想的。
這條船可是按遠洋漁船的標準打造的,後期他又改造了一下,會更加的實用。
冷凍室想要儲存20天的貨大概也勉強,這年頭的資源豐富,收穫量肯定不小。
但是他還有冷藏室可以放,只要偶爾賣了,再繼續放新鮮的輪替,直到到時間滿載而歸。
他都已經設想的好好的了,這樣也能收益最大化,靠岸賣那麼多貨當然更值錢了,翻一倍可不是小數目。
來回耗油幾百上千塊,也不是不能接受。
他們之所以賣給收鮮船,也主要是避免上岸賣貨太費事,畢竟量大不好消耗。
丁叔道:“我們這按現在2~4節的速度,估計得拖兩網才能到達捕撈點。”
“好的,這樣的作業方式跟我之前漁船的捕撈方式類似的。”
……
他們邊作業邊前行著,葉耀東也偶爾斷斷續續聊幾句,增加一下彼此的熟悉感,也緩解一下在海上的枯燥作業。
一路上,在捕撈過程中,他一直關注著顯示屏,只要聲納探測到有紅點的,他就立即往紅點的方向偏移,調整捕撈方向跟策略。
顏色越深說明魚群密度越大,到時候收上來的貨自然也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