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河兩岸安裝水車使用了水泥,水車能把低處的水往高提,這事情沒什麼值得關注的。倒是做基礎使用的黑乎乎的水泥引起了容城各大家族的注意,他們一致認為,這水泥好像比石灰粘得更緊更好用。
自從以前的玻璃製品和腳踏脫粒機出來,總是讓梁記搶了先機,讓容城的各大家族和商鋪捶胸頓足的後悔一番。但現在不同了,他們自去年楊煜納妾之時就成了合作伙伴,供求有往來。現在楊煜出了水泥這一新產品,各大家族的人敏銳的感覺到,這必然又是一個大商機。
於是他們不約而同的藉著請趙爽幫忙安裝水車的事,先後齊聚楊家。
這幫大族的人依然是各自提著禮物,口裡稱著感謝楊煜為大家抗旱解憂的客氣話,一邊旁敲側擊的打聽水泥之事。
此時大容山的蓄水工程已於一月前完畢。楊煜當然做不到像後世那樣築了個大水庫,他只是在山口修了一條數米高的大壩,用水泥抹住表面就開始投入使用了。還把原來長祁口的球磨機也搬了過去,連燒水泥的窯也搬到了左近,正式的建造了一條水泥生產線。
大容山因山泉量大,可帶動五臺球磨機,現在那裡五臺球磨機正日夜不停的磨著水泥。
當然楊煜目前的球磨機比不上後世的一天能出五十噸產量,他是五臺加起來還差不多。
這點產量肯定是低了的,不過凡事總要有個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再者每天幾十噸的產量,不銷售出去的話,找地方存放也是個難題。
各大家族的人到來,楊煜聽了幾句,很快就明白了他們的意思。對於水泥的銷售他也有了初步的方案,他採用後世的那種紙袋包裝,每袋裝一百斤,一袋賣二百文。這個單價乍看上去比石灰貴了不知道多少倍,但此時的水泥是不能拿後世的水泥價格來比的。如果拿糯米漿和麥芽糖這種建築材料來說,那就是相對便宜了,還使用更加方便。
各家族的人初一聽到價格,也是覺得太貴,但經楊煜這麼一分析,聽著又變得便宜起來。都覺得使用水泥是件好事,起碼糧食是沒有糟蹋了。
兩文錢一斤的水泥,各家族咬咬牙,數千斤或上萬斤各拉了一些回去試賣。
時北邊米價已經升到了一石一兩銀,大概是七文錢一斤,在嶺南地帶還沒達到這價錢,基本都是兩三文一斤的價格。楊煜的水泥和大米的價格基本扯平了。
打發走各家族的人,楊煜又恢復了懶散的狀態。馬必燧卻因為大旱,有點心急火燎,水車雖然可以灌溉一河兩岸的稻田,但還有很多地方的稻田不在河邊,那些就救不了,這樣算來,全縣估計有半數的稻田救不過來。如此,夏收將會大減,夏稅就成了縣衙的頭痛之事。
崇禎六年,王自用在河南濟源與明軍會戰,被箭死後,高迎祥接收其殘部繼續作亂,又得李自成與其侄李過投靠,聲勢與張獻忠並驅。兩大亂軍四處轉戰,把崇禎朝攪成了一鍋粥。
國朝外憂內患,稅務之事更是抓得緊。眼下大旱,減收在即,如還按往常一樣收夏稅,馬必燧恐有動亂之憂。
馬必燧估摸著楊煜可能有什麼辦法,逐與張復帶數名隨從來尋楊煜。
馬必燧到來,首先讓楊煜帶去視察了一番強民村的情況。但強民村的莊稼幾乎沒受到什麼影響,依然張勢喜人,馬必燧深深感到了水利的重要性。但又因縣衙拿不出這麼多的錢糧來修水利,令馬必燧愁眉不展。
馬必燧到來,伶玉和唐菲這兩個乾女兒不好不相陪,二人放下手上的事務,趕回家給老馬準備午飯,伺候一旁跟他說話解悶。
楊煜道:“水利是農業之重,是必修的,岳父大人可在秋種之後,募役令人在各地廣築蓄水塘或者水庫,再開渠將水引至稻田,這樣就算以後再遇上此等乾旱亦可無憂。”
馬必燧嘆道:“理是這個理,問題是今季夏稅恐怕也收不全,蓄水之事還能從何談起。”
楊煜道:“夏稅小事耳,小婿有一法,可保無虞。”
馬必燧神色一動,道:“你有何法,說來聽聽?”
楊煜道:“簡單啊,岳父可派人到各鄉各村告知,如有納不上稅者可到小婿此處借錢先渡過難關,錢債之事可容後再還。”
馬必燧皺眉道:“九出十三歸之事,只會令百姓來年賣田賣地,賣妻鬻子償還,此等之事,老夫乃讀聖賢書之人,豈可為虎作倀。”
楊煜朝馬必燧伸出大拇指,笑道:“岳父愛民之心,小婿佩服!如若小婿借出去的錢一年只收一成利息呢,此事又怎講?”
馬必燧和張復聽得,連聲問道:“一年只收一成利?不是一月?”馬必燧捋須道:“如果真是如此,阿煜你就可算得上是大善人了!”
楊煜笑道:“您們兩位沒聽錯,是一年一成利息,而且,錢債到期如仍無力償還,可以工代債!”
馬必燧大喜,哈哈笑道:“若真如此,老夫就要先替我縣百姓多謝你了!阿煜啊,老夫實在想不到你還有此等胸襟,不虧我將兩個乾女兒都一併嫁與你!”說完又回頭對兩女笑道:“這就是你們的好夫君,心腸善良,他日必有好報啊!”
伶玉和唐菲聽得馬必燧稱讚自己的丈夫,也是高興,道:“還不是義父教導有方!”
馬必燧見解決了夏稅之事,心情略好,與楊煜等人開懷進膳。此次天旱,各縣間肯定困難重重,他先有水車提水之功,後有不欠夏稅之舉,今年的職評肯定又是一個“上佳”跑不了。
席間,馬必燧又問起蓄水之事,如何鋪開。楊煜笑道:“既然岳父大人已經允許了小婿向民間放貸,那何不應成小婿在縣裡開辦一個錢莊,屆時錢莊一開,縣衙就可以到錢莊先借用部分銀子,去修水利。”
喜歡來到明末請大家收藏:()來到明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