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七年,嶺南一帶大旱。四月下旬過後,一直無雨,田地的裂縫越來越大,可以插進去手掌!
老爺子每天從田野間回來,就會跟楊煜長吁短嘆,說老天再不下雨的話,今年春種就有可能無收了。楊煜當然明白這時期的農民為什麼沒有抗旱能力,是因為水利的修築力量太小了。如果這種情況換在後世,旱一年半年的,在嶺南地帶有如此多的水庫水灌溉田地,是不怕這種程度的乾旱的。
比如強民村是新建的,楊煜就把水利建得比較好,那裡的農作物就沒什麼影響,依然生長旺盛。他幾個地方的民團基地也一樣,因事先蓄了水,莊稼收成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米價貴了起來,一天一個價,楊煜要養的人多,他拿出了大批的銀子,購買了不少的穀物大米。
楊煜知道各地的米商和糧倉肯定有足夠的存糧的,就看這些米商肯不肯少賺一點放開售賣了。不過,此事估計難,那些米商不趁此機會大賺特賺是不會罷休的。
楊煜因為他作坊的商品在市場上很受青睞,想跟他合作的商戶多不勝數,所以他囤一點的糧食沒什麼難度,半個月就足夠了。
老天爺有時候很任性,要麼一直把雨下個不停,要麼一旱就旱半年幾個月。楊煜在家裡聽得最多的訊息就是哪裡哪裡開始設壇求雨了。
老爺子也認為要求雨,他急巴巴的找楊煜說這事,還說了哪裡道觀的道士厲害,要楊煜去請來幫忙求雨。
楊煜對此事在半月前就有了準備,他把心急火燎的老爺子安撫住。一邊讓人叫來趙東陽父子。
趙東陽父子很快過來見著楊煜,楊煜道:“兩位趙主管,現在天旱,眼看這一造禾就要白種了,如何取水灌溉,你們跟我阿公說說,你們看他老人家都急成什麼樣子了。”
趙東陽這這幾個月在作坊工作變化很大,這段時間的生活可以說是他一家人這輩子最活得安穩的日子了。
趙東陽見說,忙對老爺子拱手道:“楊老爺子勿憂,楊練總於半月前就令我等製作水車,作灌溉之用,現在水車已造好十餘架,只待在河邊架好,就可引河水上來。按村子裡的這點田地和河床到田地的高度,我用兩架水車分兩級提水,三天內可保田地裡有用不完的水!”
老爺子一聽可以把河水提到田地,連忙讓趙東陽動手,他是不想再耽擱下去了。
楊煜笑著對趙東陽道:“求龍王爺下雨不如求己,趙主管你現在就帶人動手吧。”接著又對趙爽道:“趙哥帶人去縣城給馬大人也安裝幾架水車,打著馬大人的名義,將安裝水車之功歸縣衙,我那老丈人估計現在也不好過,他需要一項為民生謀出路的功績!水車就叫馬氏水車吧。”
趙爽領命,楊煜簡單的手書數字讓他帶去給馬必燧。
不提趙東陽去村裡安裝水車之事。卻說馬必燧接到楊煜書信,一覽之下,大喜,連忙點了十餘名衙役跟隨趙爽的施工隊去河邊安裝水車。
安裝水車要開挖一深溝,用磚石砌好,再在邊上築兩個基墩,作安裝水車的固定座用。趙爽依然是採用分兩級提水,他很清楚只要第一組水車能把水提上來,以後的水車組安裝就容易多了。所以他今天只是指揮人先弄一組水車的深溝和引水渠。到了第二天一早就在基墩上安裝水車,這時候圍觀的都看出來了,明明是昨天傍晚才建好的基礎,趙爽他們用一種叫水泥的東西代替了石灰,才到今天早上就已經變得很硬很堅固了。兩臺水車在中午前陸續安裝好之後,趙爽讓人開通引水渠讓河水流進水槽,水槽裡的水不停的衝著水車上的轉葉,水車慢慢的開始轉動,漸漸的越轉越快,直到用盡水流的力量才轉速穩定下來。轉葉旁邊又捆住了一個個大竹筒,隨著轉動,將一筒筒的水往上提,待提到水車直徑的最大點就往下傾注到第二臺水車的進水槽。很快在地勢高出兩米多的第二臺水車被水流衝得轉動起來,竹筒裡的水倒進了水渠,洶湧的往水利渠奔去。
看熱鬧的村民看到清澈的河水流到田地裡,不禁發出一陣歡呼!馬必燧在一旁也看得直捋鬍鬚。村民們二話不說就朝馬必燧跪下,大呼:“馬大人的馬氏水車救了我等的稻田,活我等性命,真父母官也!”
馬必燧看著地裡一大片跪著的村民,也不禁眼眶溼潤。什麼是萬民愛戴?現在村民自發下跪謝恩的情景就是一斑!原來農民的要求是那麼的簡單,只要想方設法的讓他們吃飽穿暖就感激涕零了。
馬必燧雙手虛託,朗聲道:“鄉親父老們都起來吧,現在有水了,都去照顧稻田吧,不過,不要著急,水車現在轉了,水有的是,切莫不要發生哄搶水源打架鬥毆之事!”
村民們謝恩而去,馬必燧不放心,派出衙役,四下察看。
馬必燧招手讓趙爽到近前,問道:“趙工匠啊,這水真是讓你們從河裡引上來了,但是這區區兩臺水車不夠啊,阿煜是怎麼吩咐你的?”
趙爽半跪在地,拱手道:“回大人,楊練總吩咐我等再在河對面建造一組水車就算完工了,如果河兩岸還有人想安裝水車,則要經過大人的同意。”
馬必燧道:“本官哪裡有什麼不同意的,都趕緊去裝吧!”
趙爽有點尷尬的道:“楊練總說了,縣城兩邊的河岸,可以免費安裝水車,其他的他要收回成本……”
馬必燧:“……那你們練總有沒有說一組水車的成本是多少?”
趙爽道:“楊練總說了,這次天大旱,他也不想賺這些昧良心的錢,他就只要收回純成本就行,而且這引水之功全歸大人,算是他孝敬老丈人的!至於成本小的計算過了,一組水車連安裝在內,一共是三十五兩白銀。”
馬必燧心道:“三十五兩白銀也真是不貴了,看來楊煜這個貔貅這次總算轉性了。”心念及此,便對趙爽道:“你們練總想出了這個法子抗旱,是利萬民之事,本官確也不能讓你們白乾事情不算,還虧了銀子,這樣吧,本官為你們做主,定價四十兩銀好了。”
喜歡來到明末請大家收藏:()來到明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