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飯過後,楊煜找老爺子商量。他打算蓋五間長五米寬三米高兩米半的臨時茅屋,屋頂為八字形,分前後排水。主承重框架用碗口大小的木材。楊煜在地上用木棍畫了個簡圖給老爺子看,算出木材共用三十五根,房頂的檁條和牆身用材料數量大,用青篙竹容易湊,砍百根左右基本夠用了。屋頂和牆身用稻草紮成拼鋪好,蓋上油布就成。
一老一少商量完畢,明朗了思路。老爺子就安排人砍木砍竹,安排人編扎稻草拼。至於他和楊煜則帶了幾個人去開數挖坎。這是仔細活,要直線直角,馬虎不得。基礎做得好,後面的事情就事半功倍。
校一個簡單的直角而已,用勾股定理最簡便,楊煜很快就定出了兩條邊角線,再按邊角線出平行線,四大角就出來了。中間的坎就容易了,按數分就行。不用一刻鐘楊煜就定好了十八條柱子的位置,令人開挖。柱坎大小比木材略大便可,深半米足夠了。
木頭和竹子陸續搬來,楊煜先立了四大角的柱,然後是橫三排,縱六排,保證柱子垂直和每排柱子基本在同一直線上就行。至於橫三排,中間的柱子要高,因為那是屋脊。柱子立好,回土夯實。然後定好高度,用細繩在橫三排柱一線拉過,以繩為準做記號,鋸掉高出來的。中間一排比前後兩排的柱高兩尺,作屋脊坡度。十八條柱子的高度裁好,接下來就上縱梁,縱梁比較複雜一點,要先統一裁好每根三米長,每根都要在與中間橫樑接觸的位置削去三份之一,橫樑也削三份之一,這樣屋脊的橫樑就不會高出太多,把當作檁條用的青篙竹安上,整個屋面看上去會比較平整。
老爺子根本想不到他眼前這個十五歲的孫子蓋房比他這個老人還在行。只得吩咐大家都按楊煜的做法幫忙。都是幹慣活的,有樣學樣的大家一起動手,不到兩個時辰這幾間供臨時住宿的茅屋就建好。老爺子看著這麼一大群人,他那麼的德高望重竟沒能好好指揮,大為不忿,不甘示弱的吩咐兩個人去把房屋地面的土夯實,又吩咐五六個去河邊挑沙,把細細的沙鋪在夯實了地面的房間裡。
還是老爺子細心啊,地面鋪好,他就把自己的五個兒子趕回家,讓他們把家裡能拿出來的木板都搬來。真是的,沒看到屋子裡沒床沒臺沒凳麼。當一些簡陋的桌椅和床安置好了,楊煜便把從縣城買回來東西搬進房。不愧是活過四十多年的人,準備充分,吃的,穿的,住家用的和一大堆工具物品,面面俱到。就連大水缸這種粗大的笨傢伙都備了一個。大水缸裡面是一堆廚房傢什。
五個房間,一個作廚房,楊煜和老畢各住一間,一間放雜物,另一間暫時當馬廄,讓兩匹馬暫時歇息。至於母牛,被老爺子視為珍寶,拉回自家牛欄跟自家公牛栓在一起,息心照料。馬這種牲口,他自認不懂照料,只得由老畢伺候了。
楊煜的三哥楊海一看就是個心眼多的人,他自從看見兩匹大馬開始,就想著騎在馬背上賓士的情景。騎馬賓士啊,哪個年輕人不向往?楊海頓時成了老畢的小迷粉,今天一天都跟在老畢身後,給老畢端茶送水,吃飯時斟酒夾菜,一聲聲的“畢師父”叫得肉麻。
喜歡來到明末請大家收藏:()來到明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