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的家人及鄉親們都殆於一場瘟疫,每每想起念及,徐晃都傷感不已。只有失去過,才知道擁有的珍貴。徐晃是真的能理解樊剛的糾結和為難。
“謝謝徐將軍的理解和寬恕!”樊剛面有愧色對徐晃施了一禮道:“我本想自己解決這一棘手的問題,可是隨著各地情報的傳來,我知道已經超出了自身的能力範圍。”
“我一家人與一郡人相比,我已經別無選擇。”樊剛正義凜然地說:“就算因為我的選擇,家人有什麼不測,他們也不會怪我。做人,還是無愧於天地良心才算為人。”
“樊太人高風亮節,讓人無比敬佩!有樊太人主政中山郡實是中山郡人之福!”徐晃回了一禮道:“我會盡力護太人一家人之周全。”
徐晃雖然是淡淡的承諾,但是樊剛從中聽出了無限的自信。樊剛從與徐晃相處以來,早知道徐晃是個言出必行,承諾必踐的人。那怕不知徐晃為何如此說,心下也安定許多。
“徐將軍,客氣的話就不多講,不知我該如何應對許攸?”樊剛不無提醒地說:“南陽許攸許子遠其人,性貪卻不失為才智高絕之輩,徐將軍絕莫輕敵。”
“侯爺曾言,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徐晃帶著懷念和崇拜之情說:“我軍不懼任何敵人,有信心打擊打敗一切來犯之敵,卻不會輕視任何一個對手。”
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這是劉備借用太祖老人家的戰略戰術思想。這是克敵制勝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
所謂戰略是比喻決定全域性的策略。戰術是比喻解決區域性問題的方法。只有在戰略上藐視敵人,才能敢於和敵人做鬥爭,才能保持旺盛的鬥志,百折不撓,一往直前。
只有在戰略上藐視敵人,才能在暫時處於困難的條件下,不被敵人外強中乾的現象所迷惑,不至過高估計敵人而悲觀失望,停頓不前。
在戰術上重視敵人,是克敵制勝的現實保證。只有在戰術上重視敵人,才能不至過低估計敵人而產生麻痺輕敵思想。
只有在戰術上重視敵人,才能在每一個具體的鬥爭中,採取謹慎態度,講究鬥爭藝術。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至魯莽蠻幹,畢其功於一役。
劉備是這麼向麾下眾人講解的,還不止一遍,更不是一天,而是迴圈往復洗腦式的灌輸和說教。基本麾下眾人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延伸。
徐晃也差不多意思講敘了一下,最後總結陳詞道:“南陽許攸許子遠確實是才智高絕之輩,不過他的眼界註定了發揮不出該有的智慧,尤其行背後傷人的小人行徑,又何懼之有!”
“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樊剛聽徐晃之言,有點提壺灌頂的明悟,不禁嘆道:“玄德公真乃神人也,有此戰略戰術,可永立於不敗之地也!”
“沒錯!侯爺非常人也!”徐晃對別人讚歎劉備,已經沒什麼特別的感覺,算是習以為常。
“玄德公非常人,徐將軍也是大將之才啊!”樊剛由衷地說:“有徐將軍駐守中山郡,袁軍註定無功而返,甚至會鎩羽而歸。”
“樊太人過譽了!我不過盡本份而已。”徐晃謙遜了一下,又智珠在握地說:“許攸以為在中山郡所做的這一切神不知鬼不覺,卻不知人心善變。
“從他許攸進入中山郡那一刻起,就有人事無鉅細稟告於我。所以樊太人只須按許攸說的做,他玩不出什麼花樣的。”徐晃肯定地說:“一切盡在我的掌控之中,我會讓他許攸後悔來到中山郡的。”
“既然如此,那我就放心了。”樊剛終於真正地鬆了一口氣,卻又開始關心中山郡局勢:“從各地彙報上來的情況來看,袁軍兵分三路,兵力不下二十萬。我軍才五萬,兵力懸殊,這一仗不好打呀!”
“敵攻我守,有五萬兵力足矣!”徐晃無比自信地說:“袁軍雖眾,卻人心不齊,我軍雖少,卻萬眾一心,足可一戰,戰而必勝。”
……
三天後,袁軍裡最先出發,行軍路程最遠的麴義部,終於兵臨中山郡郡城之下。麴義在郡城東門外安營紮寨之後,領著親衛本部來到城下。
麴義部出現之前,徐晃就早已獲知,在緊閉郡城四門之餘,已分兵把守,一門一萬兵力,預備隊一萬。麴義領兵至城下,徐晃亦來到了城頭。
麴義在城下躍馬揚鞭道:“徐將軍,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今我主發兵二十萬,你何不開門獻城,少不了一世榮華。”
“麴將軍別來無恙啊!”徐晃笑道:“上次已有當今旨意,袁公和我主平分冀州。不知袁公為何出爾反爾,興兵犯境。師出無名焉有不敗之理!麴將軍,聽我一句勸,速速領兵退去,如若不然必悔之晚矣!”
“徐晃,你別不識抬舉!”麴義冷笑道:“如今盧奴城乃是一座孤城,也別指望救兵。難道你想全城數十萬人為你陪葬麼!”
“就憑你!”徐晃笑意不減,語氣卻一點不善地說:“我就在這裡,盧奴城就在這裡,一座孤城也罷,沒有救兵也好,你倒來攻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你!”麴義咬牙切齒地說:“好!待我攻破城池之日,就是滿地雞犬不留之時!你可別怪我。”
“說大話誰不會,等你攻破了城池,我都由你處置。”徐晃說完轉身,也不理咆哮如雷的麴義,從容不迫有條不紊地安排城防。
麴義是被徐晃氣得不輕,可還沒達到喪失理智的地步。見徐晃不再答理他,在城下咒罵了一通,並沒有下令攻城,而是悻悻而去。
“麴義倒也是知兵之人,沒有因為個人情緒而胡亂用兵。冀州諸將中,侯爺獨對麴義高看一眼不是沒有道理。”徐晃見麴義退兵,不由對麴義心生戒備。
劉備在攻略冀州之時,就將冀州的文臣武將粗略地評價分析了一番。藉口當然是經營十年之久的情報系統,實際是自己後世對這些傢伙的瞭解。也許後世記載有些出入,但是相差不太。尤其是一個人的性格秉性就不會變。
反正劉備一貫來神奇,眾人對此一點也不懷疑,都真以為是這些由情報人員探知的。可以說劉備軍對袁紹軍是知此知彼,而袁紹軍對劉備軍就所知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