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卿吾之少友也。”
孫策曰:“太史子義,青州名士,以信義為先,終不欺策。”
孫策還曰:“太史子義雖氣勇有膽烈,然非縱橫之人。其心有士謨,志經道義,貴重然諾,一以意許知己,死亡不相負。”
《宋書·劉敬宣傳》:“人之相知,豈可以一塗限,孔文舉禮太史子義,夫豈有非之者邪!”
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中寫道:“三國當漢,魏之際,英雄虎爭,一時豪傑志義之士,礌礌落落,皆非後人所能冀,然太史慈者尤為可稱。”
孫元晏有詩讚曰:“聖德招賢遠近知,曹公心計卻成欺。陳韓昔日嘗投楚,豈是當歸召得伊。”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羅貫中:“矢志全忠孝,東萊太史慈。姓名昭遠塞,弓馬震雄師。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戰時。臨終言壯志,千古共嗟諮。”縱觀諸人評價太史慈,豈更讓人扼腕長嘆。
“這還用說,我大哥就是個心懷天下,情繫萬千黎庶的英豪!”張飛將胸部拍得通通作響,理所當然地對太史慈說:“子義,你武藝超群,忠孝無雙,何不跟我們一起完成我大哥的宏偉藍圖!”
“是呀!子義,為國為民才不枉大丈夫來世一遭。”關羽也及時跟進道:“我大哥乃漢室宗親,是當今陛下的皇叔,更是真心為國民的天命所歸之人。”
趙雲沒開口說什麼,只是對太史慈笑了笑。趙雲算是這群人中與太史慈最熟,友情最深之人。有並肩戰呂布,一起退呂布的戰友情,笑一笑就夠了。
武安國與太史慈同屬孔融,兩人關係也僅僅是同僚。故武安國沒說什麼,武安國卻若有所思。當然,武安國不說,誰也不知道他的所思所想。
“我不發表意見,反正我不覺得虧。”華雄傻傻一笑,雙手搖了搖說:“有兄弟,有目標,人生才有意義。”
太史慈看了眾人一眼,略有點無奈地說:“大丈夫立世,無信而不立。孔大人之恩應報,我還與同郡的劉大人有約,如之奈何?”
太史慈與揚州牧劉繇是同郡人。太史慈之前是一小官吏,曾犯事而受過劉繇照拂,太史慈就承諾過日後必為其效力。至於報孔融之恩是眾所周知的事。
“信守諾言,應該!子義的意思是討董之後就去揚州?”趙雲忍不住點了個贊。趙雲本身就是個忠義無雙,信守承諾的人,自然對太史慈深有好感,也對於太史慈沒有答應投靠劉備並不反感,反而是支援太史慈的行為。
“對!回去稟過孔大人後就去揚州。”太史慈對趙雲幾個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說:“劉侯爺是個好主公,更是明主。”
在場幾個人都知道,討董聯盟已名存實亡,一眾諸侯進了洛陽後,半點也不提出兵長安,繼續征討董卓之事。也就是說討董之戰目前就告一段落。
“子義,如果在揚州英雄無用武之地,那麼記得我們一群兄弟在等你。”趙雲也算是娓婉地邀請太史慈入夥。
“記得,肯定記得!我們還是先議如何將這百萬之眾帶回洛陽吧!”太史慈生怕趙雲等再勸說,太史慈都有點拿不準自己會不會變卦。嗯,這叫想多了,此刻能答應投奔劉備,太史慈就不是太史慈。
關羽哥幾個無不是忠義之人,自然不會強人所難,讓太史慈背信棄義,而是自覺略過太史慈這一節,討論起如何帶百萬之眾回洛陽。
俗雲三個臭皮匠頂過諸葛亮,還是很有道理的。六個絕世猛將,經過一通商議,也多少得出了一個結果,看樣子還能行得通。
喜歡我的三國有些亂請大家收藏:()我的三國有些亂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