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家小吃店在城北轟轟烈烈地鬥了三天,看熱鬧的忙了三天。見兩家店的生意都挺紅火,誰也沒把誰壓下,大夥便歇了那份吃瓜的心思,只憑自己的喜好進店。兩邊都有喜歡的,就兩邊都去用餐。
馮夫人來了章宅,在院子各處轉了一圈,就去看那些培訓中的女孩子。
“這些女孩都是從哪兒來的?”馮夫人問道。
黃寅介紹:“有些是牙行買的,小吃店或者暄妍齋分一分;有些是柳家送過來的。”
馮夫人看了眼齊筠,又看了眼陳帆:“你把齊筠安排到這裡,鄉君府就只剩下燕筇了。”
陳帆笑道:“娘會給我安排的。”
做婆婆的似乎都會往兒媳婦身邊塞人,馮夫人這次又帶來那麼多人,安排幾個丫鬟是很有可能的吧?
馮夫人輕笑:“你倒是奸滑,惦記著我手裡的人。我就撥幾個給你們,貼身伺候著。”
陳帆行了一禮:“娘真好。”
大家一起到了暄妍齋。馮夫人打量了幾眼,說:“大門還算闊氣。”樓上樓下再轉一轉,馮夫人提了幾點建議。
“先佈置起來吧,人員到各個崗位上熟悉一下。”陳帆吩咐了一句,侍女丫鬟們就開始將馬車上的東西往店裡搬。
馮夫人端詳著玻璃櫃臺裡的首飾:“京城只有幾家大店是用的玻璃櫃臺,你倒是在小縣城就用上了。”
陳帆彎了彎唇:“我喜歡亮晶晶的感覺。”
“用金銀珠寶換玻璃?”馮夫人看了她一眼。
陳帆不好意思地笑了。她賣過一塊玉石,換得了錢去買玻璃。
黃寅直誇那些首飾好看:“光耳環和戒指就幾十種款式,真是看得人眼都花了,不知要挑哪個。”
陳帆笑道:“那可以挑上半天的,女孩子逛街的樂趣就在這裡。”
馮管家樂呵呵地說:“鄉君真是個聰明又有福氣的,收留強師傅竟然得了個做首飾的高手。幾千難民本來是個很大的負擔,卻變成了幾千勞動力。”
馮夫人笑得開心:“這孩子心善,孤兒老弱都安頓在府裡養著。雖然他們種不了多少田,總還是能發揮用處的。”
難民中那些孤寡老人都安排在又一村,做些適合的農活;孤兒都安頓在鄉君府,上午學手藝,下午去上學。心靈手巧的,就成了強師傅或秦繡孃的徒弟。
有了充足的人手,各種飾品數量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增長著。
馮夫人問起了首飾坊的事:“等昌平鄉的工坊投入使用,強師傅他們會從府裡搬出去嗎?”
章辭點頭:“會的,之前是為了安置,過後還是要分開的。”
三月廿一,暄妍齋開業了,夫人小姐們興致勃勃地進了店鋪。
一樓是購物區,衣服首飾胭脂水粉筆墨紙硯都有。玻璃櫃臺裡的首飾光彩奪目,越發顯得精緻。開放區的戒指、髮帶、頭花等充分滿足了人們的手癮,一個一個挑選試戴。
“這些都被人摸過了,可以給我拿副新的嗎?”有人拿著頭花問。
夥計初月笑著回答:“我們店裡飾品的款式都是獨一份,絕不會和其他人重樣的,所以這對頭花沒有新的。你可以選櫃檯裡的,那邊的沒有被人摸過。”
可是那邊的貴啊。那人看了看手裡的頭花,想想也就兩三人碰過,能接受,就買下了。
戒指戴的人很多,買的人很少,這些是意料中的,大家玩得開心就好。
“我們的胭脂水粉都是從京城運過來的。”蒲月向大家介紹,引來了一陣輕嘆。
“就買這個瓶子,我也是樂意的。”裝胭脂水粉的瓶瓶罐罐都很漂亮,很多人愛不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