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沒什麼風,陽光還有點暖。難民們下了船,舒展了一下手腳,看到的就是岸邊綠油油的麥苗。
“這裡的麥苗長這麼好?”大家都很驚詫。
“老家的麥苗稀稀拉拉的。”
“這是石板路吧?跟城裡似的。”
眾人一邊走一邊議論,來到了鄉君府門前的廣場上。
“這麼大一塊地方,居然都空著?還都是鋪的青石板,真闊氣啊。”
“幸虧有這麼大塊空地,不然我們這麼多人都站不下。”
章辭領著一群人走了出來,擺好了桌子,放置好筆墨紙硯。隨行的官員們上前交接,陳忠楣領著他們進院休息用餐。
“我們沒飯吃嗎?”有幾個刺頭嚷嚷起來。
墨箋看了他們一眼:“晚飯有。”
“還要等晚飯?我們會餓死的。不是說昌平鄉仁義嗎?仁義個屁。”一個壯漢破口大罵。
一道鞭子伸了過來,將他捲起,甩出了人群。眾人都睜大了眼,看著那人突然飛了起來,又“嘭”地一聲摔在地上。
墨箋甩了一下鞭子,眾人都覺得那鞭子在向自己伸過來,都嚇呆了,全場寂靜無聲。
“遵守規矩,服從安排,都聽清楚了嗎?”墨箋的聲音傳到了每個人的耳中。
張嘴有點艱難,大家只能用力地點頭。
“東西都放在地上,不會有人敢瞎拿。”墨箋說了第二句話,大家紛紛把手上的東西放在了地上,有些還不放心地看了兩眼,有些人還不甘心地扶著行李。
“五十歲以上的孤寡老人,十四歲以下的孤兒,都到那邊去排隊登記。”墨箋指了個位置,一些人遲疑了幾下,瑟瑟縮縮地往那邊走。
“一家一家排好,到桌子面前排隊。”默箋在人群和桌子之間來回指點,示意大家分開排隊。
學子們都過來負責登記,連書院的小娃娃們都拉過來了。
人們一邊等候登記,一邊羨慕地看著那些寫字的娃娃們。
官員們吃過飯,丫環給他們上了茶。
一位姓石的長史問道:“我們來的時候,好像沒看到河中有船隻停留。”
陳忠楣點頭:“大船去送百姓們回鄉了。”
儘管嘴上說著出了昌平鄉就跟他們無關,孩子們心裡還是擔心離鄉百姓的安危。陳帆也不希望他們辛苦種出來的糧食在路上被搶,不希望鄉民們在外遭遇不測,就派大船送他們回去。災民們都是黃河北岸的,走水路比較方便。
此時他們已經下了船,在路上走著。白策和陳忠柱帶著幾個護院在護送他們。
北方的天氣比昌平鄉冷多了,早就下過雨下過雪,潮溼的道路變得泥濘不堪,走一步就陷下去,得拔出腳來再走。人跡稀少的路上則是堆了厚厚的雪,車子在雪地裡推拉也很吃力。
才走了半天,他們就累得沒什麼力氣了,再次坐了下來,開始吃乾糧。
“這裡的路太差了,昌平鄉的路都是平平整整乾乾淨淨的,根本不會陷下去。”
“我受夠了,腳上沒一寸是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