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
趙頊將欲任命王安石為祈雨官的訊息告知了中書省,並令喜子帶去了一句話。
“大宋變法,不能沒有王介甫。”
此話一下子堵住了韓琦等人的嘴,無人敢再勸阻趙頊收回此決定。
官家是逆著民心,逆著多數官員的意見在護王安石。
此等恩寵,無人不羨慕。
六月二十四日。
朝廷正式頒佈祈雨詔,將在六月二十九日築壇祈雨,並命翰林學士王安石為主祈雨官。
此旨意頒佈後,朝堂之上,無人再敢說什麼。
因為他們知曉,這是官家的意見。
官家力挺王安石,官家力挺免役法。
若在仁宗朝、英宗朝,反對官家意見,讓官家收回成命,算不上什麼,乃是很多臣子常做的事情。
但是——
若和當下的官家對著幹,那定然是沒有什麼好果子吃了。
官員們幾乎全部噤聲。
但民間的書生百姓卻是議論紛紛,普遍認為王安石沒有資格代官家祈雨,擔任主祈雨官。
議論歸議論,朝廷的決定不是他們能夠更改的。
若王安石能祈雨成功,那將會變成一樁美談,無人再敢去攻擊免役法和王安石。
但若失敗了,那必將言論滔滔,王安石的仕途可能徹底終結。
而趙頊,將此事賭在了六七成下雨的機率上。
為今之計,別無他法。
不過所有人都在祈禱,祈雨能夠成功,不然今年將會有更多的百姓受難。
六月二十九日,烈陽高照。
汴河之畔,高高築起一座高臺。
高臺由淨土築造而成,高約三丈三尺,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分別置有祭品。
周邊百姓甚多,嗚嗚泱泱,全被禁軍士兵們擋在了外圍。
王安石作為主祈雨官,沐浴更衣後,身穿官袍,大步而來。
一旁的魏清風身穿祭服跟在一側。
少頃,數名道士清潔過祭壇,王安石走到祭壇最上方,親自焚香。
魏清風則是用楊柳枝在一張細絹上塗塗畫畫。
一系列準備工作完成後,王安石開始唸誦祈雨祭文。
其唸完之後,將一盤鵝血放在祭壇上,然後叩謝天恩。
一系列祈雨動作完成後,王安石便離開了祭壇。
此刻,祭壇將完全封閉,任何人都不能靠近祭壇。
第二日午時,將會有專人前去檢視。
若那盤鵝血上有蛤蟆、蜈蚣、長蛇等,就意味著很快便將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