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中旬,大宋第一支基建總隊組建完畢,共計三萬人。
趙頊將其命名為:大宋工程總隊。
當下,這三萬人的任務便是修繕官道、橋樑、堤壩等。
與此同時,大宋汴京城外一片近百畝的河灘地被短牆圍了起來,且與軍營相鄰。
此處,便是生產水泥的地方,而中央禁軍則成為了生產水泥的主要勞動力。
沉括等人相當給力,改良出一種水力碾碎機,再一次縮短了生產水泥的總時長。
十月十八日。
汴京城南燻門護城河南,一條長達八里,寬約五十步的水泥直道建成。
這是大宋第一條水泥路,朝廷將其命名為:南直道。
南燻門北接御街,乃是汴京城外城的南大門,車流量極大,而南直道的建成,無疑會將通行壓力降低許多。
水泥的使用壽命大概在三年左右,雖然不如三合土耐用,但與砂石混合後,形成水泥混凝土,其硬度和抵禦雨雪的能力卻更勝一籌。
更重要的是,成本低廉,週期非常短。
這一日,幾乎全汴京城的百姓都來到了南燻門,迫不及待地要踩一踩這條神奇的道路。
幾乎不到半個月的時間,水泥路之名便傳遍了天下。
而水泥路的原料配置秘方也被一些擅長建造工事的百姓研究出來,但是研究出來歸研究出來,碾磨與高溫鍛造,非一般人能為之。
當下,水泥只能透過朝廷大批次生產。
又一日,垂拱殿內。
韓琦、富弼、曾公亮、司馬光、王安石、韓絳等臣子圍在一起,探著腦袋,望著中間放著的一麻袋水泥。
水泥已進入量產期。
官道、堤壩等由朝廷修建,但是水泥還有諸多用處。
其走進尋常百姓家,成為像油鹽醬醋那般日常不可或缺的物品是註定的事情。
百姓要用,自然是要收費了。
“三司使,一袋水泥的成本價是多少?”趙頊問道。
“結合人工成本,約50文錢。”韓琦想了想道:“按照市場規則,結合我大宋百姓的消費能力,建議定價為100文到120文一袋較為合適。”
當下,一百文錢,足夠買一斗大米。
這時候,富弼眼珠一轉,站了出來。
“官家,若遼國、西夏來買,這個價格是不是過於便宜了?”
王安石一拱手,道:“臣建議,可定價為300文。但我大宋百姓來購,可返200文於各路州府,統一用來建設私塾與百姓圖書館。不出意外的話,接下來,遼國、西夏等國將會大量購買水泥,我們不能便宜了他們,至少在他們無法制作水泥前,我們先把能賺的錢賺回來!”
王安石話音剛落,韓絳便開口了。
“臣附議。”誰的建議更賺錢,韓絳便贊同誰。
韓琦等人也紛紛點頭,表示贊同王安石的意見,賺別國的錢,就應該狠一些。
“好,那就統一定價為300文一袋。”趙頊想了想,又說道:“另外,即刻派遣一支隊伍,前往秦鳳路,修建一條連線宕、疊、桃、岷、河、熙六州的水泥路,然後直通青唐城。這筆錢,我們自己出!此路一修,想必遼國和西夏就急了!”
“還有,儘快讓水泥出現在遼國和西夏境內,待耶律洪基和梁太后看到,朕相信,這個年底,咱們的三司使一定能天天數錢!”
聽到此話,眾臣不由得都樂了。
而韓絳已經笑眯眯地掐著手指算了起來。
300文一袋,每袋水泥搭配上砂石,也就能修三五米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