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位被稱作範大官人的中年人,緩緩站起身來,冷眼看向眾人。
眾百姓顯然是以往都被他欺負過,故而無人敢直視他的眼神。
“哼!你們這群破落戶,不就是今年手中有糧了嗎?有糧就能買地嗎?老子不賣,出多少錢老子都不賣!田地是老子的,莫說蔡京,王安石來了,老子也佔著道理呢!”
當下,下蔡縣的知縣正是蔡京。
“你……你要不賣……給我們錢也不為你收割麥子!”一個百姓舉著鐮刀說道。
“哈哈,你還敢威脅我!三條腿的蛤蟆不好找,收麥的佃農還不好找嗎?老子我寧願花兩倍的價錢召外地人收割麥子,也不用你們這些人!”
“你們等著吧!王安石和蔡京在壽州呆不久的,待他們走了,一切還會回到原來的模樣,一旦有了饑荒,你們還是要求我,沒有我,你們還是活不了!”
聽到這話,農戶們更加氣憤,和範通又吵了起來。
……
而此刻,一旁的趙頊和歐陽修也聽明白了。
三年前,地主範通低價買了他們的一些田地,而今年農人們取得了豐收,因為青苗法和免役法都存下了一些錢糧,故而就生出了將原來田地買回來的想法。
但範通不賣,於是便有了矛盾。
尋常百姓家,一輩子的追求就是能置辦幾十畝地,蓋幾間大房子,取個能縫補做飯的老婆,生一堆孩子。
然後能天天吃飽喝足,沒有飢寒,也便滿足了。
但現在的問題是,他們手裡的地太少了!
趙頊不由得無奈地搖了搖頭。
新的問題又出來了!
一直以來,大宋是不抑制土地兼併的。
自大宋立國以來,對士大夫階層尤為偏愛,又因為大宋農業發展極快,糧食產量不斷提升,又無戰亂。
故而就導致一批批士大夫官員,有了閒錢就想著買地,緊接著一些商人士紳也開始學習,導致大宋的田地基本都在富人的手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貧農們只能去租他們的田地種糧,或者只是去當僕役。
而大宋真正的納稅大戶都是富人。
生活幸福的也是這群富人,導致貧富差距非常大。
而貧農們之所以沒有生亂,一方面是因為大宋的商貿發展繁華,商稅基本已經超過了田稅,併為百姓提供了大量崗位。
比如汴京、杭州、蘇州等。
這樣一座城市的執行,其實可以養活幾十萬生活在最底層的百姓,而種地只是他們眾多選擇中的其中一個選擇。
但壽州卻不一樣,這裡的人大多靠農耕生活,沒有地,貧農們就沒有了一切。
而隨著青苗法和免役法的這種對貧農有益的利好出現,新的矛盾又產生了。
農民們有了餘糧,便想著往前再走一步,即買地。
但是,士紳富戶們又不願意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