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陽光炙熱。
趙頊一行出現在壽州下蔡縣一條鄉道上。
鄉道兩側的田地中,麥浪金黃,農人們揮舞著鐮刀正在收割麥穗。
得益於年初的雨水豐沛,大宋北方的許多州府都迎來了麥子大豐收。
田埂旁,一架架牛車拉著高高的麥穗朝著晾曬場運去,有漢子高聲唱起民歌,有婦女們擔著竹籃送飯送水,有孩童們四處奔走打鬧……
天氣雖熱,但田地裡呈現一片忙碌豐收的景象,看著都讓人感覺到心情愉悅。
歐陽修望著麥地裡忙碌的農人們,忍不住感嘆:“官家,壽州施行了青苗法和免役法,百姓們這一季肯定是家家有餘糧,雞犬亦能飽矣!”
趙頊笑著點了點頭。
王安石變法的策略中,對百姓影響最大的便是青苗法和免役法。
去年年底,王安石在奏疏中彙報,兩項變法之策都出現了問題。
青苗法,本是利民利國之法,但下面的官員在執行時,為了自己的政績,為了賺取更多銀錢,向百姓強制攤派任務。
如安豐縣原來的縣令,將治下百姓分為五等。
第一等貸十五貫,第二等貸十貫,第三等五貫,第四等兩貫,第五等一貫。
不貸不行,有錢也要借貸,並美其名曰:支援朝廷新法。
貸不起的貧苦戶就向富戶借貸,本來是利民之策,直接變成朝廷正大光明向百姓要錢的舉動了。
如此以來,百姓怎麼會不罵朝廷。
免役法也出現了同樣的問題,下面的執行和上面的政策完全不一樣。
為了避免這個問題,王安石罷免了多個官員,並且親自主持,讓這兩項政策才正常運轉起來。
這一點,趙頊非常清楚。
如今的壽州百姓,因為免役法,憑藉勞動力減少了稅賦。因為青苗法,在青黃不接的時候,接受朝廷資助,整體的民間借貸總量至少能降低一半。
兩套政策下來,百姓們的手中定然要有餘糧了,而國庫因青苗法,也會增加收益。
這正是王安石所講的:民不加賦而國用足。
就在這時,趙頊突然聽到遠方傳來一陣吵鬧聲。
其掀開窗簾一看,在不遠處的田埂中,聚集了幾十個農人。
“走,看看去!”
趙頊和歐陽修走下馬車,朝著田埂走去。
田埂旁,被農人圍在中間的,乃是一個身體肥胖,身穿短衫的中年人。
中年人躺在樹下陰涼的躺椅上,一旁還有一名丫鬟為其搖扇,小桌上,放著各樣吃食。
在其前面,站著八名手握長棍的護衛,正面色冰冷地望著圍過來的農人。
農人們手提鐮刀,也都是臉色鐵青。
“範大官人,蔡縣令已經下令了,命你將三年前買我們的一百二十畝田地賣給我們,我們願意花兩倍的價格購回,你……你憑什麼不賣!”
“範通,你……趁人之危,廉價購買我們的田地,如今已經賺三年黑心錢了,難道還不滿足嗎?”
“還我們的田地,不然我……我們就將你扭送到衙門去,蔡縣令一定會為我們做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