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江東戰火蔓延,王敦舉大軍進攻建鄴,但是梁州此時甘卓,卻鼠首兩端,難以自斷,譙王司馬承派鄧騫前來遊說甘卓,不想甘卓決定擁兵自重,明哲保身,不參加任何一方,故而故意冷落鄧騫,此時,王敦的參軍樂道融來到了梁州,樂道融此行的目的,路人皆知。
甘卓遂又召集眾將和參軍,召樂道融上堂議事,甘卓開口的第一句話,跟鄧騫之前來的時候,一模一樣,甘卓道,
“樂道融,你此行是為王敦的說客乎!”
不料,樂道融的回答,卻令甘卓及其諸將大吃一驚,只聽樂道融答道,
“都督,此言差矣,此番道融到此地,並非是王敦的說客,而是盡一名大晉臣子的責任!”
樂道融的回答,跟鄧騫的一模一樣,連個字都不帶差的,眾人面面相覷,甘卓正色,問道,
“你難道不是王敦的說客?”
樂道融昂首挺胸,看著甘卓,道,
“我樂道融,雖然是王敦的輔臣,但是我更是一名大晉的忠良,我憎恨王敦的叛亂!自皇帝登基之後,四海昇平,百姓安康,更有祖士稚收復豫州的大義之舉,此時,當萬眾一心,北伐中原,驅除韃虜,復我中華,但是王敦卻為了一己之私,犯上作亂,令原本祥和的國家,又重新燃起了戰火,讓朝廷有倒懸之危,百姓有水火之難,王敦此舉,實在是民心盡失,實乃是禍國殃民之佞臣!”
樂道融的一席話,說的正氣凜然,令甘卓啞口無言,少頃,周慮言道,
“王敦起兵,並非是為了犯上作亂,而是因為佞臣劉隗的作奸犯科,劉隗以權謀私,排除異己,貪贓枉法,天下人人得而誅之,怎能說是王敦之過!”
樂道融冷言撇著周慮,道,
“陛下為了避免七國之亂重演,所以分割荊州為荊湘兩郡,相互制約,江東坐擁七郡之地,除了湘州的譙王,廣州的陶侃,和大都督坐鎮的梁州,其他地方荊州刺史王廙,江州刺史劉胤,俱是王敦的心腹,交州刺史王諒雖然不是王敦的心腹,但是卻被王敦剝奪了軍權,成了空頭將軍,同時王敦還自領揚州,雖然陛下日理萬機,但是劉隗並非權傾朝野之人,怎麼有如此能力掀起如此大的波瀾,如果非要說誰是弄權之人,一定是王敦,王敦見到權利被分散到了地方,就像掠奪他們的土地,所以不顧一切,起兵謀反,進攻建鄴!”
樂道融說道悲憤之處,淚涕橫流,跪拜在甘卓面前,大呼道,
“大都督!您乃是折衝將軍甘寧的曾孫,忠良之後,國家待您也十分優厚,如今大都督如果附和王敦,豈不是辜負了道義!大都督以及江左甘家一生忠義的美名,也將蕩然無存,活著的時候做了叛臣,到了地底下,大都督如何面對甘家的列祖列宗!這是甘家的恥辱啊!”
跪在堂下的樂道融,捶胸頓足,痛心疾首,他的一席話,句句戳到了甘卓的心裡,甘寧一家四代,江東忠義之名萬人流傳,甘卓寧死,也不能把這個美名,毀在自己的手裡!
甘寧大徹大悟,慌忙下臺,雙手扶起樂道融,道,
“吾意已決!吾乃忠良之後,必要盡忠良之名!王敦犯上作亂,此舉為謀逆,吾必不能與之同行!”
主簿何無忌,參軍孫雙,功曹榮建,大將柳純,譚該,秦康並其子甘藩見甘卓已經表態,慌忙跪在在堂下,叩首道,
“大都督既然主意已定,末將當為大都督馬首是瞻!請大都督下令吧!”
只是主簿李梁和襄陽將軍周慮聽聞,慌忙跪在堂下,叩拜道,
“大都督!請三思!”
甘卓撇著李梁和周慮,道,
“不必再勸!吾意已決!即可召鄧騫入堂議事!”
李梁和周慮只能是黯然而退,少頃,鄧騫進入內堂,禮畢,聽聞甘卓決意要對抗王敦,心中大喜,對甘卓再三叩拜,只聽甘卓言道,
“如今王敦大軍兵分兩路,一路由王敦手下大將魏乂率領,將譙王圍困在長沙城,其主力正加快行兵,直奔建鄴,估計再有個十日左右,便能到建鄴,我們雖然決定起兵討伐王敦,但是不知道從那個突破口開始!”
樂道融道,
“王敦沒有湘州糧庫的支撐,必然要求速戰速決,因此行軍的速度極快,建鄴目前只有劉隗和刁協率領的兩萬多兵馬,二人都是文臣,率兵打仗並不在行,估計他們不會是王敦的對手,大都督應即可率領梁州兵馬,比王敦更快的速度,行軍到建鄴,保衛陛下!”